|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临终前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姜维掌控军权,先率军退回汉中,之后再图北伐中原。而此时,被刘备亲封的汉中太守魏延,却被诸葛亮晾在了一边。要知道,他才是蜀汉的军中第一大将,论资历、论威望、论战功……都不是一个小可姜维能比的。
后人经常会质疑诸葛总经理的这个人事安排:智勇双全的魏延应该才是蜀军的继任统帅,也是北伐大计的最佳人选。换成了姜维,虽然一生中执意北伐中原,但却徒劳无功,反而直接拖垮了蜀汉政权。
很多人都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诸葛亮临终前,能选择魏延作为接班人而领军北伐,蜀汉有没有可能实现克复中原的理想?
当然啦!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但如果,我们现在将魏延与姜维进行一下对比,还是蛮有意思的。
一、政治背景
或许,魏延在当初投靠刘备时,过于主动了,过于冒失了。你想啊,一个人主动开门投降,手里还拎着他顶头上司的脑袋,诸葛亮一眼就瞧不上他,真的是“一见不钟情”,天天叫嚷着说魏延有反骨。
还好,董事长刘备倒是不介意,提拔他做了汉中太守,率领整整一个军团的人马驻扎汉中。就连自己亲自带人出去找东吴的孙权茬架时,也放心让他独自镇守汉中,看护自家的北大门,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
而姜维,虽然也是降将,公元228年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后,顺带收降了姜维。之后二人一见如故,诸葛亮开始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算是认了徒弟了。在诸葛亮的提携下,姜维开始在蜀军中崭露头角。
在诸葛亮死时,魏延的职务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姜维的职务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当阳亭侯。
魏延胜出。
二、武功谋略
自赵云死后,魏延就成了蜀汉后期,实力最强劲的将领,武功自然是非常过关的。而姜维,归降蜀汉以前没有特别大的战绩,仅仅单挑过赵云一次,不过是白发苍苍的老赵云。
再说谋略,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镇守汉中的10年期间,采用“错守诸围之法”令曹魏不敢踏入境内半步。
甚至于,他的继任者王平继续沿用魏延的战法,竟一举击溃了曹爽的十万大军。而轮到姜维时,却弃魏延的战法不用,而是自创“敛兵聚谷之法”。结果,让钟会的伐蜀大军长驱直入,直接加速了蜀汉的亡国步伐。
雍州刺史郭淮是曹魏时期的重臣,而且颇具谋略,连诸葛亮生前都要顾忌三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两军会战时,大败郭淮的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第二年魏延又率军斩杀郭淮军团三千首级,缴得铠甲弓弩数千,吓的司马懿坚守不出。
面对同一个敌人,姜维的表现就有些丢人败兴了:公元240年,姜维出兵陇西,败于郭淮。公元247年,姜维联络羌族部落准备攻取凉州,老对手郭淮早已以逸待劳,姜维又遭惨败。公元248年秋,郭淮用一招“围魏救赵”,就将姜维打得猝不及防,被打懵了。
魏延胜出。
三、北伐决心
作为诸葛亮而言,选北伐的继承人,当然要考虑这个人的决心和意志。毕竟,三军不可夺其志。
诸葛亮生前,为了抓牢军权,对魏延持续和不间断的全方位打压,但有一点他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魏延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丝毫没有出现懈怠。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策略,魏延曾多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兵出子午谷”。
至于姜维,他本就是魏国的降将,北伐中原既是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也是为了杀回老家去。而且,姜维在蜀汉的地位远不及诸葛亮,所以,北伐对他而言,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军权。
魏延的北伐是出于主动,姜维的北伐是出于被动。
魏延胜出。
客观讲,自从荆州丢失后,尤其是夷陵之战后,蜀汉在三国中的实力急转直下,成了国力最缩小的一个。无论由魏延还是姜维担任北伐的执行者,都无法改变其国力颓败的现状,蜀汉终究难逃一亡。
但是,个人认为,似乎魏延更适合担任北伐的统帅,他才是诸葛亮应该选择的最佳人选。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