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1|回复: 0

“壶”至“茶壶”: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5 09: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器物之一,有茶壶、水壶、酒壶等等。如果有人问,“壶”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和汉语字典上对“壶”字的解释差不多吧:“壶,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里往外。”

其实,类似字典上的那种解释,只是明代以来的通俗概念。古器物中被命名为“壶”的千姿百态,有嘴或有把儿的只是较晚的一小部分,也未必都用来盛液体。

1.png

古代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上海博物馆藏

壶,古代也作“康瓠[hù]”(《尔雅·释器》),只是一种罐状盛器,其形状没有太大限制。陶制的壶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简明陶瓷词典》将这类壶的特征概括为:“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饼形底,外表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圈足或附三足”(如此的“壶”其实现代还有,比如从前很常见的军用水壶)。

这时的壶,形态很丰富,有很多仿生的造型与装饰,如果去博物馆,很容易能见到这样的壶。有的也带把手,但是像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那种一侧安把手,另一侧附有“流”(就是俗称的“嘴”),严格上应该叫做“执壶”的造型则极为罕见,据传只在江苏吴江九里湖出土过一次,距今四千年。那时壶的用处大致是细颈的盛液体,粗颈的盛粮食之类,有的还用作卫生用具(现在还有“便壶”、“夜壶”的词汇)。

瓷器的普遍使用是东汉末期以后的事,三国两晋时出现了青瓷制作高峰,壶的造型也趋向统一。

比较多见的一个是盘口壶,它的口部展开,极像一个盘子,下面连着细长的颈和圆球形或扁球形的腹(如果除去口部,就更像瓶子),没有把,但在肩部常有“系”(环形、桥形的附加物,供穿绳提携用)。

另一个是唾壶,造型与盘口壶略接近,只是颈很短,口很大如漏斗,也有的用盘口,没有系,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痰盂。

2.png

黑釉鸡首瓷壶 东晋 国家博物馆藏

三国两晋的青瓷多动物造型装饰,如蛙形的水盂、瓷塑的羊(用途不明,也许与“羊者,祥也”的观念有关)、狮子或辟邪(想象的猛兽)形的虎子(就是便壶)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首壶。

最初的鸡首壶是在盘口壶的一侧肩部塑一个尖嘴无颈的实心鸡头,相对的另一侧从肩部到盘口塑鸡尾。鸡头纯粹是装饰,而鸡尾可当把手用。大约在东晋时,鸡嘴改作圆形,中空成管状,从而成为具有实际倾倒作用的“流”。鸡首壶后来持续发展,越做越生动优美,一直流行到唐中期,才衰微下去。

“鸡首壶”并不是古代的称呼(古作“罂”),而是现代依据器形命的名,但它已具备了现代茶壶的基本形状,可以看作是茶壶的祖先。

唐中期以后,取代鸡首壶的是注子。由盘口变成了撇口,颈变得粗短,器身变高呈圆筒状,鸡头被简化为短小的管状流,流和把依旧安在肩部两侧,有的保留了系,平底沙胎(后来也发展出了圈足),整个器形显得稳重端庄。

唐代湖南长沙窑的注子最为有名,有一个题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可见当时称之为“瓶”。因为是用来盛沸水,所以注子也叫“汤瓶”(说到饮茶,还是这个名字合适)。又有一个长沙窑的注子自铭“卞家小口天下有名”,故又名“小口”。注子还有个别称叫“偏提”,大约是源自把手安于一侧,提法与穿绳于系时不同之故。

汤瓶已经可以被列入茶具,这与晚唐时新兴的饮茶方式――“点茶”有关。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内,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把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前番进北京,见八宝杏仁茶等茶汤之冲饮法,似与之类似)。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就称为“点”。点茶特别讲究“点”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抹茶点饮法延续至宋代最为鼎盛,后被东瀛学去,发展为日本茶道的主流。

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成书的《吃茶往来》(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比睿山的学僧玄慧)中描写“唐式茶会”(“唐”在这里是指中国,并不指朝代名)中的点茶仪式时道:“亭主(召开茶会的主人)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原文)这里也提到了汤瓶。

汤瓶继承了鸡首壶流短小而置于肩部的特点,所以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内无法灌满,倾倒也不很便利。因而自唐至宋,汤瓶的流和把始终向着细长的方向发展,宋代时流口已基本与瓶口平齐,并且流的安放点逐渐下移。

3.png

清 陈鸿寿 紫砂壶

至元代,流和把从肩部一直移到了腹部,流变成了细长外撇的管子,以致流与肩之间往往连以S形的饰物,用来加固防断裂。至此,汤瓶改了个名字叫“执壶”,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壶”这才定了型。

执壶中有不少是酒壶或水壶,壶身多高而细长呈瓶形。真正的“茶壶”的出现还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从而确立了叶茶泡饮法的主导地位。叶茶取代抹茶带动了茶具在各方面的变化,也使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饮用成为时尚。

“茶壶”的说法也就出现于此时。茶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易落尘的不足。形制基本上沿用元代,但立足于专门泡茶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明人冯可宾《茶笺》中道:“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明代的茶壶虽然源自唐宋的汤瓶,也都是茶具,但因饮茶法的改变,功用完全不同。茶壶用于泡茶,汤瓶则用来煮或盛沸水以供点茶,类似于现在的开水壶。在叶茶泡饮法流行以后,如此单纯用来煮水的器物一般不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6: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