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2|回复: 0

中国已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8 01: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蜚语 于 2022-2-18 01:07 编辑

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实施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在经济、产业、科技等领域发展各有特色,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多元多样。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需要加强系统性设计,坚持分类施策,不断优化科技人文交流国别布局,在充分尊重参与国家发展意愿与历史、文化等多样性基础上,根据各国经济、产业、科技发展特点,明确科技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交流新模式,引导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参与国家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活动,推动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格局。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用好民间合作交流渠道,是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通过培育建立区域科技组织联盟、建设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鼓励民间科技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等方式,搭建民间科技组织合作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国外科技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扎紧信任纽带,实现智力聚合。

增进参与国家民生福祉。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要致力于满足参与国家共同利益诉求,围绕疫情防控、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深化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主动分享中国科技治理经验,主动帮助参与国家提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科技治理水平,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增进人民福祉作出贡献;扩大医疗健康、绿色能源、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满足参与国家民生技术需求,努力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力。

强化科技创新领域互知互信。科学家是科技人文交流的主体和联通中外科技界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技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持续扩大科技人文交流规模,支持更多“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科学家来华交流工作,促使他们通过合作研究等方式,感受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成为推动中外创新对话的“使者”。紧密围绕参与国家科技发展的急迫需求,主动开展技术培训、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等工作,传授中国优势技术、分享中国科技治理经验,努力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外国科学家,稳固和扩大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朋友圈。

做好交流成果宣传。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针对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特点,认真做好中国科技对外交流叙事内容的系统设计,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容易引起受众共鸣的故事挖掘和提炼出来,以当地民众容易读懂的方式讲述中国科技故事、传播中国科技创新理念,努力营造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自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创新之路建设。

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和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

埃及——

智能灌溉技术,给沙漠农业带来新希望

沙漠地区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直是困扰埃及农业发展的难题。在连接埃及两大城市的开罗—亚历山大沙漠公路旁,坐落着埃及农业研究中心沙漠农场。两年多来,来自中国的节水灌溉系统助力当地开展沙漠种植。

青芒果试验田里,芒果个大饱满,长势良好,地面上却看不到一根灌溉管道。研究人员打开手机,轻轻一点,试验田旁由太阳能发电驱动的水泵开始抽水,通过地下渗透管,水源被源源不断输送到植物根部,1个小时就可以浇灌50亩农田。

这套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来自中国宁夏,由地下渗透管与风能、太阳能提水设备和手机智能控制灌溉设备组成。"比传统灌溉更绿色环保高效,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实现远程控制。加上灌溉设备铺设在地下,不受紫外线照射,使用寿命相对更长。"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研发带头人孙兆军介绍。

2019年,由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共建的国际联合节水灌溉实验室成立。在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农场和埃及农业研究中心沙漠农场,中埃双方建起两个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试验基地,总面积320亩,并与当地企业合作,示范推广3万多亩。

"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不仅便于我们获得实验数据,还能培训学生使用这些系统。"艾因夏姆斯大学农学院院长艾哈迈德·贾拉勒说,发展沙漠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缺水缺电,节水灌溉系统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下渗透管,节水率达到40%,令人印象深刻。

共建智能节水灌溉实验室是近年来中埃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深度对接,中埃不断创新科技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领域。从埃及首个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到正在实施的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再到中埃农业绿色发展联合实验室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中埃科技合作互利共赢之路越走越宽。

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副部长亚西尔·里法特表示:"中国已成为埃及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合作伙伴之一,埃方愿与中方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科技创新合作,共同进步,携手成功。"

巴西——

从卫星到BINGO,筑梦太空续写新篇章

去年底,巴西帕拉伊巴州州长若昂·阿泽维多签署了一项总额为1200万雷亚尔(约合1476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资金拨款协议,用于在该州内陆地区建造BINGO项目所需的大型单口径射电望远镜。BINGO是射电天文和宇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于去年7月启动,由中国、巴西、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科研人员共同合作,以探测宇宙深空发射来的重要信号,从而揭示宇宙结构和暗能量的奥秘。

1988年,中巴两国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拉开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序幕。1999年,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领域合作成功先例。截至目前,中巴已联合研制6颗地球资源卫星,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两国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巴方负责人布埃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项目工作,中方同事亲切地称他为"老布"。30多年来,从发电报传递信息到形成步骤清晰明确的合作指导文件,从共同攻克一大批关键产品核心技术到开展一系列研制协调沟通,老布与中方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了牢固的友谊。

因项目需求,老布在疫情前平均每年到中国出差一到两次,参加技术会议、设计评审、发射跟踪和环境测试等。"参与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和中国文化,并目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期待巴中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巴中两国航天合作继续谱写新篇章。"

"巴西非常需要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在巴西科技创新与通信部部长马科斯·彭特斯看来,巴中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地球资源卫星项目上长达30余年的合作,为两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用空间技术来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体现了"未来眼光"。

葡萄牙——

打造"蓝色伙伴关系",培育多领域合作亮点

去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和葡萄牙科技基金会联合牵头筹建的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上海正式揭牌启动。中葡将在海洋与空间领域开展合作,携手推进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发展。

"上海与里斯本分别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有特殊的气候与地理区位优势,是一个天然实验场。"卫星创新院副院长胡海鹰说,建设中葡海洋与空间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聚焦海洋与空间领域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有助于推进两国蓝色经济发展和航天合作。

葡萄牙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丰富经验。近年来,中葡两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葡萄牙更是欧盟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国家。

中葡海洋科技合作已见成效。2017年9月,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上海海洋大学揭牌成立,上海海洋大学与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联合开展鱼类和贝类免疫进化与适应、鱼类繁殖发育、海洋微生物、海洋生态系统、极地海洋等多学科交叉合作。

阿尔加夫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阿德利诺·卡纳里奥是联合实验室葡方主任。他表示,在海洋科研、海洋开发和保护等领域,葡萄牙可以与中国实现信息共享,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了科研能力互补,促进了更多科研人员交流,推动了海洋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转化与创新,提高了两国海洋生物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双边合作不断推进,围绕科研平台建设、联合研发攻关等,中葡开展了多维度交流合作。截至目前,共有3家中国—葡萄牙"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筹建,领域覆盖空间海洋、材料、文化遗产等重点领域。

葡萄牙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部部长埃托尔认为,科技合作一直是葡中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这些领域建设的联合研究平台,正在为联合研究、人员交流、产学研结合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水平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技术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引领和支撑作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中欧科技合作也逐渐以中国为主导。与沿线国家相比,除俄罗斯、印度、以色列、新加坡外,中国在诸多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明显,拥有大量的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加强科技输出,可以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

同时,科技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科技合作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点领域。技术的“非竞争性”使得“溢出和共享”成为可能,科技合作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二领域。技术的“自然属性”使得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突破文化隔阂、制度障碍和政治阻力成为可能,以技术合作为引领和支撑,可以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由“传统产能”向“科技新产能”转变。科技合作还是推进“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技术保障。以科技合作为先导,可以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比如,高铁技术合作、技术标准对接,是中泰高铁、雅万高铁项目顺利落地的前提和保障。

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内涵丰富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归纳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科技园区、推动重大工程建设4种模式,各种模式内涵丰富,多维度引领和支撑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首先,科技人文交流。科技人文交流包括人才联合培养、扩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研修、在沿线国家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实施国际科技特派员计划、举办各类科技博览会等,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助推沿线国家与中国科技人员的深入互动,促进了知识的交互传递,也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交汇,为共同克服技术难题提供了便利。

其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旨在发挥各自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瞄准沿线国家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推进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本质上,科技人文交流和共建联合实验室在促进隐性知识传递的同时,增强了研发人员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与拓展,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研发能力,有利于其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通过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沿线国家可以直接利用我国的专有或专利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技术和生产效率,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再次,共建科技园区。共建科技园区旨在引导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海洋科技园区、环保产业园区等与沿线国家主动对接,推动有实力企业与沿线国家共建科技园区,在沿线国家创新创业。通过共建科技园区,沿线国家可直接借助我国的经验和技术发展本国科技,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包括与沿线国家开展铁路、公路、港口、航运、能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以及促进科研仪器与设施、科研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互联互通等。一方面通过技术帮扶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质量,另一方面推动工程技术的跨国流动和共享。这几类科技合作通过对沿线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帮扶,直接提高了沿线国家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上述科技合作中,研发合作类和技术转移类互补,两者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中相互促进。技术转移类合作可弥补沿线国家技术短板、夯实技术基础,为研发合作提供条件,而研发类合作可促进转移技术的吸收和利用,提升技术转移的效果。

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应坚持创新驱动,选择影响面大、凸显我国技术优势、沿线国家急需的领域,因时因势重点推动。当前,农业、环境、医疗、交通、能源、信息是最值得着力推动的合作领域。

第一,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建设农业丝绸之路。农业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沿线多数国家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沿线国家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的愿望强烈,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是其共同诉求。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在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具备建设农业丝绸之路的条件。

第二,创新环境技术合作,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环境问题是沿线国家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可以依托中国科学院的技术优势,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生态环境专题研究及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监测与遥感调查,构建立体化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网,建设“一带一路”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系统,推动实施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第三,创新医疗(002173)技术合作,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各国民众生命安全和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冲击,中国的疫情控制堪称典范。疫苗研发处于领先地位,沿线国家有重大的、急切的合作需求,应该创新抗疫技术合作,实施卫生技术特派员计划,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援助,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四,创新交通技术合作,建设互联互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国的交通技术合作有利于突破沿线国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推动铁路、公路、港口、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尤其是,应加强适应泛欧亚互联互通需求的高速动车组及其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的合作,借力中国高铁技术,建设“一带一路”高速铁路网络。

第五,创新能源技术合作,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依托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支撑沿线国家电网建设,加快电网互联互通。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核电等先进技术在沿线国家应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能源丝绸之路。

第六,创新信息技术合作,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当前,数字经济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要充分发挥中国在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优势,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人才交流,共建数字技术联合实验室、数字技术产业园区、数字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沿线国家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创新信息技术合作,引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建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