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到:“在陕西支援抗击疫情的哈萨克斯坦小伙马文轩的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样的暖心故事汇成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动人交响曲。”
近日,马文轩在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话语让他倍感振奋:“我要用好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文轩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从小耳濡目染,他对中医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那一年,马文轩踏上了赴中国求学之路。目前,他已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
“共建‘一带一路’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马文轩说,共建“一带一路”有力推动了哈中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现在,越来越多哈萨克斯坦学生来中国学习,这是两国人民友谊不断加深的有力证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哈两国团结抗疫、共克时艰。中国政府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哈萨克斯坦同行并肩作战,中国援助的抗疫物资及时运送到哈萨克斯坦抗疫一线。
“哈中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分内之事!”2021年岁末,马文轩投身西安抗疫一线担任志愿者。在寒冬里,他穿上防护服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登记信息、发放物资,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周边热心居民惦记着他,经常给他送饭、送暖水袋等。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大家都想多做一点事情,我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北京冬奥会开幕当晚,马文轩和同学们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现场直播。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入场时,旗手身着的传统服装获得很多中国网友的点赞。这一细节让马文轩非常感动。他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场面壮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令人印象深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得到了展现。我们都相信,北京冬奥会将是一届更团结的体育盛会。”
像马文轩这样受惠于“一带一路”的人还有很多。
“我们的命运改变了”
“在别人干渴时给予的一滴水,未来将变成天长地久的友谊。”巴基斯坦小伙子纳赛姆始终铭记着这句谚语。在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纳赛姆向嘉宾们回忆起他的成长故事。
纳赛姆的家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曾是一个方圆数公里内找不到一所小学的小渔村,贫穷长期困扰这里的民众。直到去年,由中国捐建的当地第一所小学——法曲尔小学落成,当地350名儿童从此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出资,更是由当地一位老人捐献的土地,这位老人,正是纳赛姆的父亲。
老人那块750平方米的土地,可以卖900万巴基斯坦卢比(约合55万人民币),但他毅然捐给了学校。纳赛姆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中方帮助当地发了电,建了公路、学校,还给像他这样有志学中文的人提供了去中国深造的机会,“我们也有义务与中国兄弟携手努力,建设好‘一带一路’。”
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协调下,纳赛姆现在中国河南工业大学学习,他希望学成后能够回到家乡瓜达尔港,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当中。“当地人都很喜欢‘一带一路’,喜欢中巴经济走廊,因为它带给我们希望。有了‘一带一路’,我们的命运改变了,收入比以前翻番了。”
“为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女儿今年已经9岁了。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传递的理念,即不同国家携手合作,找到开放、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在为我们的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场,英国伦敦金融城亚洲事务大使马雪莉如是说。
马雪莉的工作是在伦敦与亚洲、与中国之间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英国公投“脱欧”之后,建立这样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英国在这方面同样有需求。习近平主席在提到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就是一个例子。”
在马雪莉看来,刚刚开通的伦敦到义乌的中欧班列,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今天的世界,人们都在讨论‘不要丢下任何一个国家’,强调发展要有包容性。这趟列车正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中,伦敦的受益空间很大,马雪莉认为。伦敦金融城在绿色金融方面有专长,而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伦敦的审计、咨询、保险、资产管理等服务行业都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机遇。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