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4|回复: 0

当应对极端天气成为常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9 09: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新华国际时评)当应对极端天气成为常态

新华社记者丁宜

进入2月以来,北半球欧洲、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遭遇极端严寒天气,截至2月9日,低温已造成400多人死亡。近年来,酷热、严寒、飓风、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及其导致的灾害事件在全球频繁发生。世界气象组织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未来可能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应对极端天气,业已成为人类常态性的挑战。

异常气候产生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除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它还给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带来极大不稳定性。极端天气衍生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供应常因此“吃紧”,供求不平衡推高国际能源价格,引发局部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当下,上述因素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多变数。

面对天气的“异常错位”,如何将其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考验着人类的勇气与智慧。

首先,要增加抗灾自救意识。人类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需要不断提高水准。做好随时应对极端天气的多层面准备,要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等手段提高抗灾意识。

第二,建立完备的预警体系。构建更加通畅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特别是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尽管人类天气预报能力不断增强,但现在还没有办法支持长时间的大气平均水平预测,即气候预测。

第三,进一步完善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制定突发性灾害的救助计划,成立救助组织,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化法律法规来指导政府和民间的救助行为。

第四,建设应急处理系统,使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常态化,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这就对各国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和运作中。同时提高科技救灾能力,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比如,瑞士为降低雪崩带来的危害,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设立多个远程自动观测站,将收集到的数据传送至达沃斯,每天两次向公众发布雪崩预警报告。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极端气候灾害往往具有跨地域和跨国界的性质。最近的欧洲强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国低温就被认为是相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跨区域天灾面前,任何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协同防范,合力抗灾。

此外,当一个地区遭遇极端天气时,面临挑战的还有所在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此次欧洲严寒天气,冻死者多为无家可归者,这对整个社会救济体系是个警示。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当应对极端天气成为常态,未雨绸缪,警钟长鸣,才能将灾害引发的恶劣影响降至最低,才能在“极端”和“异常”天气来临时真正做到处乱不惊,有效应对。(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6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