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合肥9月21日电(记者朱青)金秋刚刚降临中国农业大省安徽,肥东县老庄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金黄饱满的稻穗低垂着。在这片干旱少雨的旱地上,新品种水稻“绿旱1号”迎来了第一年大丰收。农民们不会想到,和他们怀着同样欣喜之情的,还有远在安哥拉、喀麦隆和老挝等亚非国家的农民们。
2002年,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朱启升研究团队通过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平台,从国外引进耐旱水稻资源,运用遗传工程选育办法,成功选育出高产、耐旱并且省力节水的新品种“绿旱1号”,并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绿旱1号”没有止步于中国国内推广。2009年,中国水稻专家、安徽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前进带着“绿旱1号”的种子前往安哥拉,在首都罗安达郊区试种0.05亩并获得成功。2012年,安哥拉的CATETE农场、天昶农场和江苏农场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绿旱1号”,一年两季,单季最大种植面积可达8000亩。
杨前进说:“安哥拉有可耕地大约3500万公顷,目前已经被开发的330万公顷没有农田灌溉设施,在像安哥拉这样的非洲国家和容易遭受旱灾的地区,‘绿旱1号’是切实可种的,有很广阔前景。”
而在喀麦隆,“绿旱1号”更将当地的平均亩产从67千克提高到437千克,中国带去的水稻新品种成了喀麦隆“水稻旱种”的开辟者。
“中国的水稻旱种技术有望缓解非洲需要大量进口大米的局面。同时,中国的杂交水稻也使很多亚洲国家收益。”参与喀麦隆水稻推广的陕西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明说。
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葛余清告诉记者:“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我们所吸收,同样,我们也要做‘传粉的蜜蜂’,将创新品种积极向国外推广,让更多亚洲和非洲农业国家受益。”
中国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司副司长易平凡表示,中国国家外专局正在努力完善引智成果共享机制,推进引智成果共享的进步。“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引智成果,还要认真培育好引智成果,更要推广好引智成果。”(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