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乡土”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汉语写作赢得世界文学认同
新华社记者
11日晚,正在吃饭的莫言接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有点吃惊”。随后,在自己家乡山东高密举行的记者会上,他说:“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
“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获奖后的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11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各大媒体第一时间播发了此消息,有网友称其获奖“实至名归”。
“这是对写作者很好的激励。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一流文学奖项的视野,在这之前我觉得我们是被低估的。”文学评论家白烨说。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莫言,从1982年发表作品以来笔耕不辍,先后创作有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逾80篇。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奖,它的标准就是作品应关心人类命运,而莫言的作品,恰恰很好地体现出对文学本身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说,“他的作品写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故事,所透出来的却是对人类的关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则表示,莫言和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已经使汉语文学变得更为多元且博大,也更具艺术创造性和魅力。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语文学,以特殊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身特色,汉语作为独特的书写语言,更使其具备独特的审美理想。
“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汉语文学凭借自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莫言凭借他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张清华说。
得知莫言获奖的消息,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难抑兴奋之情。他说,莫言打破中国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魔咒”令人惊喜。
他认为,莫言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他的作品从题材到语言都非常有特色,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和带有魔力的乡村故事能够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这符合我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小语种,在西方的传播比较广泛。
据悉,多年来,莫言的重要作品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韩文、日文、荷兰文等多国文字。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介绍莫言时说:“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莫言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用5个故事交织展现了动荡年代下的被日本占领、土匪文化和困苦条件下的农民工。这一作品于1987年被拍摄成电影《红高粱》,由张艺谋执导。
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和《生死疲劳》等。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随着莫言的获奖,很快世界将把眼光投注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身上。尤其重要的是,这会激励更多外国翻译者、作者来翻译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史领空预言。
“但是,尽管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莫言,也并不能说西方真正认识了中国的文学,”刘康说,“中国应更加开放,并积极参与建构人类的共同价值。”
事实上,尽管中国已拥有不少优秀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仍存在着不小障碍。莫言此次获得西方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是一次奇迹般的突破,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会上,当被问到“获奖心情”时,莫言坦诚“很高兴”。至今坚持手写写作的莫言说:“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完)(参与采写记者:牛琪 王海鹰 孙丽萍 张舵 万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