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院士侯凡凡
走近基层党代表
当过后勤女兵养猪,40岁攻读博士,45岁留学美国,59岁当选中科院院士,今年8月当选为十八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的经历,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励志电影的脚本。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女院士也有自己的参会打算:“医改已步入‘深水区’,医改的方向应该是让普通民众看得起、看得好病,作为十八大代表,我得把自己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带到会上去。”
一对贫病夫妻的绝望眼神让侯凡凡至今难忘,甚至决定了她一直坚持在肾内科研究领域奋斗。
一个眼神,影响了一份职业
10多年前的一天,罹患肾衰的丈夫在妻子的搀扶下找到侯凡凡,“他们当场就跪在我的面前,问我能把这个病往后拖几年吗?等孩子上了大学,人死也无所谓了。”
尿毒症患者只占医疗人群的6%,但治疗费用却占医疗总预算的24%。“只要我能延缓从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的时间,那就能节约不少卫生资源,能挽救不少家庭。”
在那个期盼眼神的“注视”下,侯凡凡通过5年的系统研究比对,发现了一种长期被医学领域忽视的药物,能显著降低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危险性,使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延缓一倍以上。目前,该治疗方法在国内上百家医院获得应用。
侯凡凡为自己设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继续为慢性肾病患者延长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段,减少慢性肾脏病引发的心脑血管病变。“透析人群的心脑血管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几十倍,得让他们活下去。”
将手机号公布给患者的院士
对于全社会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侯凡凡始终坚持“沟通越多,隔阂越少”。
从一名医生的角度而言,需要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首先需要用心为病人服务;其次,需要潜心提高医术;再次,需要贴心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在治病的同时让病人少花点钱;最后,既要想病人所想又要想病人所没想的,包括帮病人考虑诸多因素并权衡利弊等。
她所在的医院肾内科要求全科人员严格控制用药,不仅不用预防性药物,而且少用抗生素。因此科室的每位医生都形成了特殊的治病习惯: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不会让患者住院;能用一种药解决的问题,就绝不用两种;能用便宜的药,就绝不用贵药。
做临床研究时,侯凡凡团队一共有400多人需要24小时跟踪记录,回应患者问题和保健知识。她把自己的手机、家庭电话号码公布给了患者。从此,凌晨两三点都有患者致电给她,大到危急状况处置,小到感冒发烧时的透析知识普及。研究结束了,她也没想过换号码,因为老病人打电话来时,她仍可接听、解答。
亏欠的总是最亲的亲人
“那段时间,深夜常有病人打电话反映病情,有时一谈十分钟。我先生刚开始还能容忍,时间长了只好搬到另外的房间住。”侯凡凡自认为不是一个职称老婆。
2009年,侯凡凡的母亲在南京患病,为了让她安心工作,母亲一直没有告诉她,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及时治疗,有可能多活些时日。”一提起这件事,侯凡凡痛悔莫及。
母亲去世前,枕边放着一份中国医学论坛报 其年度封面人物就是自己的女儿侯凡凡。母亲说:“凡凡已经是国家的人了。”
作为“国家的人”,儿子也是她很感歉疚的亲人。“孩子小时,我总是在加班,把他托付给年迈的母亲带。孩子上小学中学时,从没有带孩子去过一次公园,也从未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直到有一天,她在机场送别出国留学的孩子时,才蓦然发现,亏欠孩子太多。“
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对家庭和孩子没有尽好责任。”
关注医改:应让普通民众看得起病
作为十八大代表,侯凡凡表示,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她重点关注的是医改方向,也要把医疗工作者对于医改的建议和期望带到北京。她认为,医改的方向是让普通民众看得起、看得好病。
侯凡凡说,医疗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下一步改革必然会面对如何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广大民众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如何解决医疗资源区域性和城乡分布不均、如何进行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以基层医疗为例,不应仅仅满足于设施建设,更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把人才留在基层,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