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新华国际时评)中国应大张旗鼓拒绝鱼翅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中国人似乎无所不吃。但这一名声,不见得体面。
英国《卫报》14日一篇报道指责中国人利诱非洲莫桑比克渔民捕鲨取鳍,并为他们提供改良渔网,致使莫沿海生态环境遭殃。报道借鱼翅之题重弹中国生态威胁论之老调,但消费鱼翅危害鲨鱼生存及海洋生态,毕竟是个苦涩的事实。
中国的传统是民以食为天,物以稀为贵。吃不仅是内容,是文化,是社会交际手段,也是身份、地位与财富的外在象征。能吃到别人吃不到或者吃不起的,倍儿有面子,食物的味道和营养反被忽略。
这种讲究面子的饮食文化,一大标志便是一碗又一碗鱼翅羹。实干兴邦,不仅需要不尚空谈,也需要改变重表不重里的讲面子风气。
细说起来,食用鱼翅对个人、对国家、对海洋生态均有害无益。对个人,一来假鱼翅充斥市场,春节前浙江进行的调查显示,鱼翅九成以上造假,不少鱼翅甚至用有毒的“鱼翅精”调料做成。二来在工业化的时代,真鱼翅对人体同样有害。早有研究证明,鲨鱼位居海洋食物链最上端,体内重金属累积严重并集中在鳍部,真鱼翅中水银和铅含量均大大超标。
对国家而言,在内,鱼翅属于奢侈消费,主要针对市场除了大款,就是公款。作为“舌尖上的顶级腐败”,已不知败坏了多少官场风气。在外,从斯里兰卡到厄瓜多尔再到非洲沿海,时不时冒出中国人吃鱼翅给鲨鱼及海洋生态平衡带来灾难的报道。“全球第一大鱼翅进口国”这顶不光彩的帽子一日不摘,中国国际形象便受损一日。 区区一碗鱼翅,不仅涉及对海洋生态的破坏,还损害中国和中国人的道德形象。鲨鱼体大,许多渔民往往割鳍后把鲨鱼扔回大海。但鲨鱼被割鳍,犹如大象失去象牙,无法继续生存。国际舆论普遍不会指责割鳍渔民残忍,却会将矛头对准终端市场的中国。道理很难反驳:没有买卖,何来杀戮?多少中国人不辞艰辛地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添砖加瓦,但一碗鱼翅羹便能毁掉一间“形象样品房”。
为国民健康,为国家形象,为海洋公益,中国都应大张旗鼓地抵制鱼翅。
舌尖上的美味中国,应该同时是健康的、环保的、有公共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美丽中国。(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