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长春5月2日电(记者何悦 高楠)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然而,这初衷本善的“礼尚往来”却日益演变为沉重的“人情债”,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负担。
长春市民何小姐新婚后满心欢喜地给同事们发喜糖,但同事们拿到糖后的反应让她大感意外。“同事们接二连三像商量好的一样给我‘礼钱’,这让我心里压力非常大。我本想旅行结婚不办婚宴的,推不开面子收了‘礼钱’,感觉像是被‘人情’绑架了,不办个酒席回请大家是不行了。”
在某网络论坛上,一个网友晒出五一开支账单。“赶上五一小长假,周围朋友结婚的多,我收到了5份婚礼请帖,一下子就得花去至少一千多礼钱。”网友“angle-lily”这样说。
在吉林省一些农村地区,到了冬季农闲的时候,往往是各家办宴集中的时候。提起“人情消费”,亲戚朋友较多的农安县农民李树林也直呼“受不了”。在长春一家烧烤店打工的他每个月工资只有3千多,但春节回老家走亲戚就花了近万元。
“农村办事名目多,盖房子生孩子,甚至在个别地方,猪牛下崽都办事收礼。”尽管李树林很苦恼这些名目繁多的“礼钱”已经远远超出自己工资,但他决定咬咬牙也得给。“不出的话,邻里取笑,乡亲指责。人情再贵也要给,砸锅卖铁也要给。”李树林说。
铺张的红白喜事逐渐推高了人们的“人情消费”:人们支出了“礼钱”,便想尽办法以各种名义摆酒设宴回收“礼钱”。这一来二去,就陷入恶性循环。如今,中国人“人情支出”的名目越来越多,生孩子、考学、参军、结婚、乔迁、生病都可以成为收“礼钱”的理由。
回国度假的留学生李娜对中国人永远也还不完的人情债感到不解。出国留学五年,李娜回国探亲准备了一大行李箱的礼品,准备送给亲戚朋友,但她远远没想到这些礼品竟然会不够。
“我真没想到,这段时间大家变化这么大。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我在国外都没赶上,聚会上碰见了,不给个红包,实在过意不去。”李娜近日来红包支出就达5000多元。“大家都知道我在美国留学,所以这红包不敢包少了,怕被人笑话。可他们不知道我的工资其实不比国内多多少。”李娜连连感慨回国探亲“回不起”。
“父母一直对我说,宁肯欠人钱,不可欠人礼。大家都给礼物,我要是不给,肯定会被排挤。”在深圳工作的吴薇薇每次休假去国外旅游的时候都要给同事朋友们买礼物,为了避免旅行时礼物拎着沉,她在旅行前就通过淘宝网购买好当地特产,先邮到家里,等旅行回来以后,再从家中拿给大家分发。“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做挺无奈,我知道礼物只是走个形式罢了,但是人际交往中,形式又是那么重要,不得不走。”
有些专家认为,人际交往在礼仪社会中必不可少,适量的“人情消费”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中国人比较重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通过送礼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增进情感。”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卜长莉说。
更多的人认为过度的“人情消费”不仅加重了生活负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现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礼档次也在逐渐提高。人们互相攀比的风气愈演愈烈。”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沪生表示,随着随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会将人际关系不断拉大,为了躲避不断攀升的礼金,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那份情谊。“其实,理性来看,礼是情的媒介。重情轻礼,这才应是社会所倡导的。”(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