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太原5月21日电(记者王学涛 刘翔霄 苏斌)烫着卷发,穿着职业装,63岁的贾存兰手脚麻利,大寨森林公园在她的清扫下愈发洁净。
近50年前,因为白天黑夜和男人比着干,包括贾存兰在内的23名女青年,成为山西大寨村劳动队伍中的佼佼者,被人们称为“铁姑娘”。她们当中,当时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现任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当年就是“铁姑娘队”的代表。
“虎头山上的树是我们亲手栽下,刚开始只有40厘米,现在有2人高。”贾存兰说,岁月流逝,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和干劲,已然化作大寨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如今,贾存兰作为一名清洁工,像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生活好了不能忘劳动,我才60多岁,还想为集体多作点贡献。”贾存兰说,“孩子们都让我在家里享享福,但是劳作了一辈子,已经停不下来。”
贾存兰的生活状态是大寨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中国农村的样板。毛泽东主席在1964年提出“农业学大寨”口号,海内外上千万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姑娘”们挖石、挑土、担水、栽苗、打井、兴修水利,以“战天斗地”的气魄活跃在田间地头,终于实现了“牛奶面包新衣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愿景,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人的夸奖,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劳动令人生昂扬斗志。在那个“玩命干,比着干”的时代,铁姑娘告别了“三寸金莲”“男人附属品”的社会角色,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我们婚姻自主,不再给别人家当童养媳。”“铁姑娘”队员贾存锁说。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铁姑娘中,除了一位已经故去外,其他22名姐妹依旧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年过六旬的她们,有的经营企业,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做起了清洁工。年纪一天天见长,但她们对劳动的热情并未减退。
“生活没有劳动哪行。”“铁姑娘”队员李元眼说。
李元眼的腿近年长了骨刺,已经不能下地干活。她为此落了泪:不是因为腿疼,而是为自己不能劳动而伤心。
大寨人也没有停下劳动的脚步。在当年的“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带领下,大寨村近年来开始发展集体经济。2012年,全村总收入达10.1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通过劳动,村里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村民每年有福利补助,大家“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考有奖”。
劳动让人生充满收获——今天,在这个小山村,依然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