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故居离内罗毕市区只有十几公里,驱车大概40分钟即可到达。
卡伦故居初名“MBOGANI”,始建于1912年,1917年卡伦夫妇将其买下,辟为咖啡园,当时占地6000英亩。卡伦·布利克森(KAREN BLIXEN),生于1885年,卒于1962年,著名丹麦女作家,于1914年来到了非洲的肯尼亚,与布里克森男爵结婚。布里克森男爵生活极其放荡,并因此得了梅毒,还传染给了卡伦。为了治病,卡伦不得不回到了丹麦。归来后布里克森男爵已离家出走,俩人的婚姻名存实亡。后来丈夫回到了丹麦,而卡伦则留下来,独立经营非洲的农场。她还办起了土著人学校,倡导女童要有与男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并且培养了第一位肯尼亚黑人女律师,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精力。1925年卡伦与丈夫离异后,继续在此居住至1931年。由于气候不宜、自然灾害连年,咖啡园经营一直不景气,后售于内罗毕一家土地商,其后数易其主。
回到丹麦后的1937年,卡伦·布利克森以她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小说《走出非洲》。小说叙述她在肯尼亚悲欢离合的生活,缠绵悱恻,扣人心弦。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对非州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处处洋溢着散文美的内涵。海明威在接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典礼上说过:“如果这笔奖金授予美丽的作家艾萨克·丹尼森,我会更高兴。”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魅力。1963年肯独立时,丹麦政府购故居及附近6英亩土地,赠与肯政府以纪念肯独立。1985年正式建为博物馆。后来,小说《走出非洲》被搬上银幕,并于1985年获得奥斯卡七项奖杯。
在非洲的这段岁月中,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男人,出身贵族的英国飞行员丹尼斯。丹尼斯是一个惟我独尊、我行我素、豪放不羁的独行冒险家,他英俊而潇洒,浑身充满了一种贵族气息和男人的阳刚之气,可以说,他是许多女人心目中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崇尚自由的丹尼斯,喜欢大自然,喜欢云游四方、喜欢狩猎,喜欢奔越在丛林和大漠之中。只要有爱情,女人可以什么都不要。尽管两人心心相印,但他们的关系却时断时续。原因是丹尼斯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拒绝了想共同生活的愿望,依然远离他方,独自漂泊在每个可能的地方,寻找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也许他这一生注定了要永远地漂泊,以致他终于永远地留在了非洲大地上。。。。
1931年,打算和她长期厮守的丹尼斯却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她在两周之内卖掉了全部的农场,房屋和家具(但她依然给她的700个农工留下了足够他们生存的一片咖啡园),但是依然没能完全偿还她在银行的农场贷款(余下的贷款是她后来用写书的版费还完的),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这片曾经带给她痛苦、爱和勇气的土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走入故居院落,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和不远处的红色别墅,那就是凯伦70多年前住过的红房子。在通往房间的走廊两侧,玻璃罩着的展示墙上,摆放着女主人所写的书,除了各国版本的《走出非洲》,还有《最后的故事》等等。她写书时用的名字是艾萨克·丹尼森,卡伦·布利克森是被还原的她的真名字。
她的书房、卧室、厨房、会客间等房间,基本上都保持了原貌,栗色的餐桌上铺着白色的镂花桌布,做工精美的细木柜子,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古玩。应该说每间房间都不算太大,但收拾得别致条理。在很多房间里都放置着大型动物的毛皮,有的是狮子,有的是豹子,铺在地上。现在陈列的很多东西,都是当年电影剧组赠送的。房间的墙壁上挂了许多照片和油画,有的是电影剧照,有的是作者与丈夫及男朋友的照片,有一些油画直接出自凯伦之手。为了一个梦想,他们来到遥远的非洲,也从此走进世人的目光和记忆之中。还有些照片是黑人佣人的照片,其中有电影中讲到的那个脚受伤的男孩,还有当时最漂亮的女黑仆人。应该说卡伦本人相当漂亮,与电影演员很有些相似,甚至更漂亮。
卡伦,一个看起来很柔弱的女子。从孤身一人独闯远嫁非洲,到遭遇丈夫的不忠与忍受疾病的苦痛;从独自经营一个偌大的农场;从对土人不屑到赢得土人的尊敬,从对情人的眷恋到遭遇情人不幸坠机身亡;从遭遇俱乐部“不许女人进来”的冷遇到最后赢得俱乐部所有男士的尊敬,这些不无暗含着两个字--坚强。卡伦的坚强为她赢来了这一切,使她懂得自立与自强。她不再为爱情、为头衔而活着,而是为自己为坚强而活着! 走出非洲,走出曾充满着爱与悲的土地,也许这就是我们被卡伦深深震撼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