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和平方舟”号10月17日电题:传递和谐的航程——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通过巴拿马运河亲历记
新华社记者王东明 解放军报记者王振江
正在出访拉美4国远航途中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当地时间16日16时,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今后几天里,医院船将向北穿越加勒比海,预计21日到达出访第一站——古巴哈瓦那。
(小标题)来到“世界的桥梁”
14日上午,“和平方舟”号驶进了巴拿马运河位于太平洋一侧的锚地,美洲大陆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远处,薄雾中巴拿马城造型独特的大厦影影绰绰。
因为有了巴拿马湾的庇护,平静的锚地与之前医院船行驶30昼夜近1万海里横跨的太平洋相比,仿佛就是一处梦幻之地。
太平洋上并不“太平”。自9月1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和平方舟”号先后经受了台风“洛克”“桑卡”、飓风“霍瓦”“欧文”的严峻考验,最严重时船体向单侧摇晃达到了21度。
锚地向北不远处就是运河的南口。从地图上看,南、北美洲大陆分隔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而运河正修建在巴拿马境内这2块大陆连接地带中最窄的部分。
自1914年试航、1920年正式通航以来,尽管经过了不断维修和拓宽,这条长45海里的运河依然保持着当初的走向,这短短的距离更改变了世界——它使两大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了5500海里。
据统计,至今已有超过100万艘船只通过运河,全世界现在5%的贸易货运经过这里,其中50%是石油、粮食和煤。因此,它也形象地被称为“世界的桥梁”。
目前,运河每日通行量40多艘,一半以上留给预订船舶,其余提供给未预定船舶。“和平方舟”号的旁边,各种等待通过运河的货轮、油轮,见证着运河的繁忙与地位。
(小标题)雨夜过船闸
巴拿马每年10月至12月是雷雨季节。当地时间15日晚,在突如其来的阵雨中,“和平方舟”号缓缓滑向巴拿马运河。
运河工程于1881年启动,美国1903年收购了已完工的项目,之后又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它的设计很巧妙,主要借用了巴拿马境内最大的湖泊——加通湖为航道。
尽管如此,由于加通湖水位高于洋面26米,运河在南北两口各修建了双道相向通行的船闸和连接加通湖的渠道,最终开挖的土石方相当于开凿了一条直径5米直达地心的隧道。
璀璨的灯火勾勒出船闸的轮廓——每一级的长、宽、深均为305米、33.5米、12.55米,足以容纳平放的埃菲尔铁塔。船宽27.74米以上为大船,通常在凌晨和上午通过,其它则通常在下午和晚上通过。
宽24米的“和平方舟”号在这里并不算是大船,“但这像把船开进水泥箱子,无论大小都很危险,”运河管理局派上船的引水员维克多说,“我们每次都心存乐观,但要做最坏的打算。”
“和平方舟”号在船闸两侧电动机车的牵引下驶进船闸,电动机车通过收紧或松开钢丝绳来保证船只前进的方向。单台电动机车的牵引力高达35吨。
船闸里,每扇船闸立起来有6层楼高,重量相当于3架波音747飞机。船闸底部的装置能在不到10分钟时间里,将船只提升或下降10米以上的高度。
23时,通过了南口船闸的“和平方舟”号在运河管理局的安排下夜宿在一处码头,第二天再通过剩余的河段。船后,巴拿马著名的世纪大桥如同一道彩虹,映衬着洁白的船体……
(小标题)传递和谐的航程
连接巴拿马运河南口与加通湖的渠道被称为盖拉德水道,非常窄,还有很多转弯,稍有不慎岩石就会把船体割裂。2001年,就有一艘散装货轮在这里船底被割裂,船身进水,部分下沉。
当地时间16日上午,在运河管理局和船上操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和平方舟”号稳稳通过了这条连在这里工作多年引水员都会心惊胆颤的河段。
运河两岸,靠近水面的地方长满了芦苇,再往上则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在通过运河的每条船只主桅杆上,都悬挂着代表和平的“H”字信号旗。
进入加通湖,水面变得宽阔起来。看到醒目的红十字,游艇上的游客、工程设备上的工人纷纷向“和平方舟”号挥舞起手臂。
“我在这里工作了21年,”维克多告诉记者,“我最难忘的是了解到了不同国家,接触到了不同文化,结交到了不同朋友。”
与维克多同在“和平方舟”号上工作的另一名引水员,上船前不慎扭伤了脚踝,非常希望能得到中医治疗。随船的医护人员笑着说,这可能是这次出访接治的第一位外国“患者”。
2010年,“和平方舟”号首次出访国外,在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诊治民众万余名。
“正如‘和平方舟’所表达的理念一样,”出访指挥员、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邱延鹏说,“建设和谐世界、和谐海洋是中国和中国军队的真诚愿望”。(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