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天津7月13日电题:中国内外并举发展自由贸易区
新华社记者李鲲
中国外贸数据经历了5月的“挤水分”后,6月进出口贸易额再度双双下滑,远低于预期。而与此同时,随着中瑞自贸协定的签署、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通过和天津自贸区申请的提出,中国自贸区建设呈现出内外并举、双管齐下的特点。
专家表示,自贸区建设将为中国外贸注入活力。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进出口总额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1.09万亿元,同比下降3.1%,进口0.91万亿元,同比下降0.7%,这也是2012年1月后中国进出口增速首次双双为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造成中国外贸数据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带来的劳工成本上升、贸易摩擦频繁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等等。“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太多,这对中国外贸来讲具有巨大的阻力,积极建设‘境内关外’自贸区以及国际自贸区有助于打开外贸局面,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之一。”连平说。
自由贸易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第二种是“境内关外”自贸区,它是指在一国领土划定一部分范围视同境外,对其中进口的不流入国内市场的商品免课关税。中瑞自贸区属于第一种类型,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属于第二种。
7月上旬,中国在国际自贸区的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首先是中瑞自贸协定在政府采购、环境、劳工与就业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探索并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为中国和西方开展自由贸易积累了宝贵经验。接着是中美两国在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上达成共识,将就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行实质性谈判,并继续加强世贸组织和自贸区发展的信息交流。
中国目前已与东盟十国、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等1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1个自贸协定。
在“境内关外”自贸区方面,建立在保税区基础之上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刚刚获得通过。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外贸向更加开放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试验,它有助于转变中国外贸的增长方式,促进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除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外,近日天津申报自贸区的消息不胫而走,接着厦门、深圳等地自贸区的申报消息也纷纷传出,多数城市都是在原有的保税区基础上提出申请。“保税区主要是针对税收的优惠,而自贸区则涉及到航运、金融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连平说。
中国自贸区内外并举的局面虽然体现了中国积极开拓贸易的努力,但中国现有15个综合保税区,如果国内出现自贸区遍地开花的情况则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它成为自贸区的条件得天独厚,其他地方如果盲目攀比建设自贸区,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可能带来负面效益。”张燕生说。
在“境内关外”自贸区建设上,连平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中国自贸区不宜建设过多,如果自贸区过多形成竞争内耗局面反而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推进。”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指出,两种自贸区的建设都应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下,国际自贸区应着眼于以自由贸易消除摩擦实现共赢,而“境内关外”自贸区的建设则要真正做到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国内市场的连接线),从监管为主转向公共服务。
“两种自贸区的双管齐下可以挤出贸易中的泡沫和不健康成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并促进中国外贸走向便利化、自由化的全面升级。”连平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