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休斯敦9月8日电专访:“祖国的蓬勃发展让我毅然选择做‘海归’”——访留美杰出青年代表劳长石
新华社记者王宏彬
“到底回不回国,我当时确实犹豫过,但是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希望错过大好机会。所以我选择了‘海归’,”留美青年劳长石如此描述回国前的心路历程。
现年34岁的劳长石出生于广西柳州,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2002年赴美留学,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在加州湾区一家电子材料公司谋得高薪工作,一切顺风顺水。但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每当周围的同学朋友向他讲起国内的发展时,他总会有种冲动,“要不我也回去吧”?
留学生圈对海归有着各种声音,看法褒贬不一。“其实每个人说的都没错,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的感觉总是有很大差异的,要真实感受中国,需要很长时间,”劳长石这样形容留学生对回国的感受。
最终,今年年初,他做出回国决定,眼下就职于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是清洁能源中心主任。如今,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继续留在美国的话,我当时在美国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回到中国后,感觉更游刃有余,国外的技术积累能给我带来工作上的优势,同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历也能带来先进的文化理念,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好,有很多机会。回国半年多,在工作上我一直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而在参加了今年5月由中国政府组织的“第九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活动后,劳长石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
“我们的国家真美,山水非常美。之前上学时我也游历过不少国家,美国的国家公园我也去过好多个,那些地方也的确很美,但是只有祖国的山水能给我这种感觉,”他尽力搜罗脑中的形容词来表达这种感觉,但是“具体我也说不上来”。
或许,劳长石所指的,是类似于“最美味不过中餐,最亲切仍是乡音”的那份故乡情愫。有一天,“华夏行”活动主办方安排他们在长城脚下的饭店露台用餐并观看露天晚会,“因为怕下雨,主办方还特意准备了催雨的炮弹来保证晚会的顺利进行”,劳长石说,这种待客的周到和细致只有在中国能享受到。
当记者问到北京的空气,劳长石在邮件里坦诚地说:“北京的空气质量跟美国比确实有一定差距。但政府很重视,希望以后会更好。”
由于行程安排紧凑,他这次没有机会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看看。“但是平时有机会去过二、三线城市,觉得二、三线城市因为人口相对而言较少,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地方的城市建设都非常的好,人均资源多,二三线城市居民其实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活动主办方安排青年代表游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景点。对此,劳长石非常赞同,他说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他建议,宣传中国文化要在“包装”上下大工夫,切不可忽视甚至轻蔑“包装”。
“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应学习日本和韩国成功的地方。好酒也怕巷子深,一定要学会包装,”劳长石说,在美国,中国武术和太极拳非常受人欢迎,但这些远远不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进一步宣传。
问及中国的生态建设和清洁能源发展,专业出身的劳长石说,清洁能源,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最需要的科技应用,比如高效智能电网的建设、分布式发电的应用以及煤的清洁等,但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环境治理、更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科技发明等。
而年初回国以来,令他最“意外”的则是政府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很多中国人道听途说,老觉得别的国家的政府好,但等你出国才会发现,比中国政府效率高、更务实的政府没几个”。
对于未来,劳长石满怀信心。“我觉得,我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带来很大的改变和进步。我对中国政府有信心,我对中国人更有信心。”(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