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杭州11月7日电 题:中国多地举办“邻居节”为“都市冷漠症”融冰
新华社记者 方益波 商意盈
每到周三上午,杭州市滨江彩虹社区老年活动室里就热闹起来,原来开过理发店的社区居民董小红会在这里为社区里的老人免费理发,这项自发的活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邻居的赞扬。
中国已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杭州市自200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度的“邻居节”,如今已是第八届。这项旨在重塑亲邻文化的节日,除了地方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嘉奖“好邻居”以外,更多的是社区和个人自行组织的敲门送温暖等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关系一直很被看重。除了古代诗歌中描写和谐邻里关系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天涯若比邻”等诗句,类似“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个宝”、“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这样的民间俗语更是脍炙人口。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单位职工搬出宿舍住进商品房小区、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原先的“单位人”开始成为“社会人”,不得不面临着传统邻里文化的瓦解。
中国正经历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社会转变,原来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也随之变成了“相邻多年不相识”的“生人社会”,居民对社区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钢筋水泥墙、防盗门在为现代都市人构筑起更隐秘私人空间的同时,也使得邻居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淡。
“现在住高楼里,邻居之间互相都不认识了。”76岁的杭州市民高航平说,“我真怀念以前住院子的日子,邻居几个一起聊天一起晒太阳,就像一家人一样;孩子们则是端着饭碗,看哪家有好吃的就往哪家蹿。”
这种“冷漠症”在最近的小悦悦事件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10月13日,2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广东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只有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杭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开展“邻居节”正是为了重塑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八届“邻居节”则更注重用身边道德模范的力量带动新兴“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设。
11月1日,今年杭州“邻居节”的开幕式还特地请来全国道德模范、因徒手接住坠楼儿童而被誉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为杭州“邻居节”形象大使。
今年夏天,2岁的女童妞妞从十楼坠地的一刹那间,偶尔经过的邻居吴菊萍甩掉高跟鞋,向空中伸出了手,自己却受了伤……10天以后,妞妞醒了,吴菊萍作为一名邻居,缔造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邻里亲情在杭州蔓延起浓浓暖意。家住杭州嘉绿苑社区的屠奶奶已经81岁高龄,还到处收集旧毛衣,拆出毛线,翻新后织成毛线袜,送给残疾人、老同事、老邻居,这份爱心被老人坚持了8年,累计送出了700双袜子。
“邻居节”除了邻里之间互相送温暖,还成了表达谢意的“感恩节”。杭州九莲社区退休教师斯奶奶风雨无阻地接小区10多个孩子放学已经两年多了。“邻居节”这一天,孩子们放学后,一拥而上扑到了奶奶的怀中,把代表感谢的黄丝带系到奶奶的手臂上。
“邻居节”在国际社会上早有传统。法国“邻居节”始于1999年,又称“欧洲邻居日”。2000年,法国政府正式将5月的最后一个周二确定为邻居节庆祝日。2003年,其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社区庆典活动。“邻居节”发起者的初衷,是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在海聊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社会学家杨建华表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更得相互依存。拥有一片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健全与成长、社会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邻居节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有助于打破现代中国人面对“陌生居住”带来的孤独感以及长此以往形成的漠然感。(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