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题:中国性教育:争议中前行
任沁沁 韦韡
日前发布的《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近半中学生批评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不久前发生在上海的女中学生卖淫事件令人瞠目结舌;上个月,更有南京部分高校拒绝安装校园安全套售卖机……
近期以来发生的这些事,让人们再度反思中国性教育现状。
性,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一个隐秘话题。
电影《山楂树之恋》描述的“文革”岁月中,少女静秋曾陪朋友去医院堕胎,在看到周围人们的审判眼神时,与老三和衣躺在床上的静秋陷入恐慌的猜想:自己会不会也怀孕了?
这是虚构的电影场景,却也折射了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关于青春与性的真实感受。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谈论性被看做是一种罪恶和禁忌。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带来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个人更多自由的获得,使性教育和性文化有了存活、发育和成长的空间。”性研究专家张北川告诉新华社记者。
1986年,上海市教育局开始在98所中学试点开设《青春期尝试》选修课,上海社科院出版的《青春期教育》成为全国第一本性教育教材。试点两年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中国教育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80后”学生王晓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小学时经历了学校初次开设“生理卫生课”引发的心理波澜。她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老师们遮遮掩掩的态度,学生们在底下好奇而羞涩地窃笑。
“老师们会在课堂上说,男孩女孩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会出现第二性征,但具体的内容就跳过不谈,让同学们自己回去看书。”王晓说,开课之初,面对众多学生公开谈“性”,可以理解老师的“不自然”。
不过,经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漫长探索,虽然中国社会日渐开放,课堂上的性教育依然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关于性教育的网络论坛讨论中,一位名叫小小渔的网友感叹说,性教育已经讨论了30年,但在中国几千年对性的避讳中,性教育的普及还是欲说还休。
“我就很少选择去选修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兰州大学的马威告诉记者,学校很早以前就开设了性教育的选修课。大一时,有些同学也选择了去修习这门课程,但坚持上完的人并不多。“老师讲的,同学们大多都已经知道,但同学想知道的,老师恰恰不会讲。”
这导致尽管性教育如火如荼展开,人们对性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广东省性学会会长张枫指出,现在中学性教育的内容单一化,多为“青春期的心理”“性的生理发育知识”,但像“性道德与法律”“男女交往的方式”等教育内容基本空缺。性教育专家刘达临表示,中国性教育对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
首都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全部隐私部位,16.37%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
大学校园中,性知识、性安全的意识也比较低。一项对北京2026名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等的调查表明,43%的大学生承认经常被与性有关的念头所困扰。
这种结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被禁锢的传统保守观念、不健全的性教育有关。张北川认为,在从前长期禁锢的影响之下,相较于社会观念和行为的迅猛变化,近20年来学校性教育还是严重滞后。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父母自身缺乏系统的性教育以及社会意识长期对性的回避,最终使性教育无法全面进行。
“性教育绝对不只是性器官、性生理知识,还涉及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学校必须补上这一课。”张枫说,家长和学校要破除性神秘,强调爱情的严肃性,增强学生对性的责任感。
“学校应该是最好的性教育基地。”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张羽沛说,来自校园的熏陶,比其他渠道更系统和科学。
中国教育部门开始把性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上海、北京、江苏等地部分高校随后对课程予以优化设置和调整。
张羽沛认为,性心理课程的“必修化”,将让“性教育更加理性与开放,是中国性教育的有益探索”。这也是不少大学生的观点。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让健康性观念的传播有更加开放的平台。从“谈性色变”到“开放讨论’,人们通过更多渠道去揭开这个话题的面纱。
中国性教育正努力与世界先行的国家同步,在英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性教育从儿童期开始就系统起步。
9月,北京市推出性教育读本《成长的脚步》、河南郑州一家私立幼儿园推行“真人版”布娃娃,这些都引发舆论哗然。这些声音有支持,也有反对,但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已经开始用更加开放的视角正视性教育。
“性健康是一种人的基本权力,在两千多年对性意识的压抑下,中国性教育正在争议中前行。”张北川表示,推动性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更多的共同努力。(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