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特稿:2013:中国青春的世界挥洒(详版)
新华社记者李学梅 任海军 徐剑梅
青春之美,在于无所畏惧、更在于逐梦飞翔。
2013,对于有着2亿多青年人的中国来说,似乎可以看做是集体致青春的一年。
2013,在世界舞台,青春的中国神采飞扬。
青春之光,是播撒善良的旅程
姚明的2013很忙,甚至比离开篮球赛场前更忙。
“现在的生活确实压力比运动员时期更大,而且要学习不同角色的责任、不同领域的新知识也更多了。”岁末,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这一年,退役巨人更彻底地转型为“公益达人”:拍微电影呼吁关爱边缘少年,通过姚基金捐建新的希望小学,把NBA巨星约到芦山震区,与小学生们一起完成“希望之画”……在肯尼亚桑布鲁,人们亲切地称呼他“莱纳塞卡莱”——部族传奇中的勇士,因为这位中国大个子对保护象群和犀牛的热诚。
姚明的头上,有很多顶“大使”帽:特奥会全球形象大使、护鲨大使、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亲善大使、首位上海慈善大使……不知不觉间,他在公益路上已行走十年,用充满爱与善的青春旅程,打造出中国的一张软实力名片。
姚明远非唯一。今年6月,姚晨出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9月,李娜成为国际慈善组织儿童乐益会的运动员大使;10月底,郎朗被联合国任命为关注全球教育的和平使者……
在这些青春偶像身后,更有一个人数高达4043万的青春群体,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做中国青年志愿者。从20年前为京广线旅客“送温暖”,到汶川地震时星夜驰援,再到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微笑服务,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坚持。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爱与善的足迹遍及地球村各个角落。
2013见证了这个年轻群体的旅程:有人自掏腰包,帮助肯尼亚进行污水处理;有人奔波求告,为赞比亚艾滋病儿募集善款;有人在越南河内当义工,帮助照料自闭症儿童;还有的来到在波兰华沙召开的年度国际气候变化大会,用一出“同舟共济”独幕剧呼吁各国携手应对环境危机……
他们帮助别人,也重塑自己的人生。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曾毅曾在孟加拉国从事6个月志愿服务,他说:“我所做的事最大意义是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当春雷震动春雨倾洒的时候,这颗种子自然就会发芽生长。”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中国年轻人对公共事务有着更大的热情,而且十分乐于与外面的世界交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埃及前驻华大使阿拉姆感叹。
青春之志,是永不结冰的湍流
黄浦江上,货轮如织。在江畔一个不起眼的码头,静静泊着2350号海警船。
在海警东海总队,这艘船以“新旗舰”闻名。了解它先进的电力全回转推进系统、看到船载Z9A型直升机的起降标识,目睹机库中“我在钓鱼岛”的标语,会对它的能力和使命顿生敬意。
二副、三副,二管轮、机要员……船长黄祈泉热情地叫来所有留守“弟兄”。一水儿80后男孩,青春气息逼人。
艰辛、孤独、危险,在钓鱼岛巡航中,与这些年轻海警如影随形。
“没人不晕船,就看你的抗风等级。”这句戏言王利庆体会最深。1984年出生的他,曾创下98天连续海上执勤的纪录。寒潮、涌、浪和台风,让他“吐遍每条船”,整整掉了10斤肉。
如果没当海警,原本,张运勇会在商船上继续远洋航行,王利庆会在温州一个政府单位朝九晚五,浙大法律系毕业的金湛可能当上律师,郭炜或许加盟某家生物制药公司。
但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在他们心中涌动。“就像一头扎进去拔不出来的感觉。在船上哭爹喊娘,生不如死,回来后又感觉复活了。”王利庆说。
谁说80后缺少担当?这群平日里言笑无忌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专注、勇敢,渐渐独当一面。
他们有着守护海疆的豪情,也同样渴望岁月静好的生活。
郭炜会幸福地谈起一岁半女儿;朱星林提起钓鱼就眉飞色舞。金湛,这个帅气的单身男孩,爱唱陈奕迅的老歌《大个女》:“飘过了大海,愿风风雨雨都可以避开……”
“我们希望国家的海洋权益得到保障。这样普通老百姓也能饱览祖国风光,而我们海警队员可以多点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张运勇的梦想,就这么简单。
11月30日13时许,2350号再度奔赴钓鱼岛巡航。
就在他们出发前一天,搭载中国第二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的飞机降落在广西南宁,13名队员胸前,都佩戴着联合国“和平勋章”。
此时,中国首批赴西非马里维和部队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整装待发。而在南苏丹瓦乌,一对80后小夫妻仍在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坚守,丈夫刘福祥是通信兼网络工程师,妻子李翠平是病房护士。
这些年来,中国常年有近2000名官兵在世界各地联合国任务区维和,人数超过其他四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出人数总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不辞艰险修路架桥、排雷解难、送医送药,给当地民众带去平安。
“我看到了中国蓝盔部队在帮助世界各地人民摆脱苦难时所展现的勇敢。”今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京郊参观国防部维和中心时向中国致谢。
青春之歌,是摘下星辰的梦想
“是你给了我梦想:慢慢爬上树的顶端,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
这是一个孩子,寄给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的信。
王亚平也爱做梦。杨利伟首飞时,她就想:中国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我一定要去试试!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2013年6月11日,王亚平终于圆梦——和队友乘“神十”飞天,在太空中工作生活了15天。
为了摘星这一刻,王亚平整整准备了3年。3年间,她学习了八大类几十门课程,从未在午夜前上床睡觉。
“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6月20日的太空课堂里,王亚平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征服了亿万观众,中国姑娘的学识、勇气、美丽,世界有目共睹。
“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世界首位太空授课的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给王亚平的信中难掩兴奋。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的话,在中国青年科技团队筑起的“能量墙”上回音悠远。
这支团队里,群星璀璨。
“神九妹”王鹏鹏,爱旅游、爱美食,爱上微信,看上去和普通80后女孩一样。谁能想到,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主管设计师,一身雪白制服在指挥台前发号施令,对神舟九号进行飞行控制。
21岁的赵柏闻,高中肄业,却已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负责人,手下光博士就带了4个。美国《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评选201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俊杰,他榜上有名。
“学霸”刘若鹏,刚满29岁,已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五到十年后,在全球超材料领域,光启应该是像苹果和英特尔那样的公司。”他的雄心和年轻同样令人惊诧。
今年,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界格外兴奋——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论文3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物理学论文。”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团队里有13名85后学生,最小的年仅24岁。
事实上,近年来多项重大国际科技项目,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等,都有中国青年参与,且担纲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
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光华流转。
这些黑头发黑眼睛的年轻人,用善良温暖着世界,用热血守护着和平,用智慧改变着生活。
他们的青春梦想,烛照中国的未来,也为人类的共同家园播撒着、浇灌着一颗颗和谐与希望的种子。(完)(参与记者罗沙、王经国、李清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