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0|回复: 0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8 14: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2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2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

毛泽东抄写的课堂笔记:屈原《九歌》(部分)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 (陈苑)毛泽东早年抄写的课堂笔记曝光,笔记内容为屈原《九歌》。毛泽东具备高深的学识,超人的智慧,迷人的魅力。这些固然由于天才过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他的知识和智慧都是从刻苦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他的性格魅力,也是在长期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凭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逐渐形成的。他终生与书籍结缘,刻苦钻研是他智慧的源泉。下面就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学生时代读书游学的传奇经历。

  (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读书频道)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1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1

毛泽东 资料图

关心时事,注意阅读报纸,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

第一师范的阅报室里,湖南、上海、北京等地有名的报纸,每天都放在报架上,去看报的同学也不少。而每天必到,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的,却只有毛泽东一人。他看报很仔细、认真,有时把地图带去,看看报纸,又查查地图;有时把文章中提到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山岳、河流、港口等记下来,然后再查出英文名称。他对同学说,这是一举三得: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

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回忆说:“第一师范的同学都称他是‘时事通’,如果有不明了的时事问题,找他一谈就解决了;如果在自习室、运动场找他不见,常常在阅报室可以找见他。晚饭后,星期天,他喜欢和班上同学沿着铁路散步,大家看到麓山夕照,湘水归帆,心神轻松开朗。就在这时,他每每为我们分析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是那么详尽,那么明晰,那么有根有据,特别是谈到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而不能抵抗,青年对救国应负的责任时,同学们的情绪,随着他有感情、有鼓动力的谈话,时而兴奋,时而激昂,时而愤怒。因此,同学们都赞誉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大家都称他为“毛奇”。(毛奇是德意志建国时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会打仗的将领)说毛泽东是一位“志向非凡,与众不同的人”。

毛泽东非常赞赏徐特立老师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凡是读书,必要写心得、做笔记,这是学习的一个好办法。后来,他终生躬行实践,受益无穷。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读书学习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三复四温”“挤”和“钻”“读无字书”“杂书”等。直到晚年毛泽东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还叫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临终前还要读有关日本首相三木的书。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真叫人感动至极。

(参见靳建国编著:《毛泽东》,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13岁辍学 《盛世危言》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

1906年,毛泽东刚满13岁,就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农活。然而,繁重的田间劳动并没有磨灭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意志。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悄悄从床上爬起来,关闭窗户,点上油灯,偷偷阅读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在浩瀚的书海里,其中有一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毛泽东,并令他终身难忘,这就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也是他阅读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阅后深受启发。

他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同时,对地里的劳动也感到厌倦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口角,最后我从家里出走。”争得了读书的自由。

《盛世危言》是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从湘棠阁那里借来的。毛泽东深爱这本书,特从表兄处借阅。至今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室里,还能看到毛泽东当年的还书便条。这张便条是用毛笔写的: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正月十一日。”

这张便条现已成了珍贵文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缩影,和向表兄道歉的虔诚的态度。

(参见《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0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10


《毛泽东成功之道》封面 作者:孙宝义等 编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学生时代当乞丐的传奇经历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在学生时代,勤奋地读书,这是一般人多少能办到的事,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讲究实践;不但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善于读活的书本,即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不但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无字书。这一方面是深受杨昌济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受了顾炎武、颜习斋、王船山等的影响;后来则是受了《新青年》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在他有明确的为了改造中国的行动目标。他在当时已经领悟: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只有实践才能产生真知,才能考察自己所知的究竟正确与否:如果不经过刻苦的锻炼,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预计到自己的将来,好比一艘远洋的航船,定将遇到无数险恶的风浪;光有一些书本知识,怎能应付这种命运?正如他在《讲堂录》中记下的:“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最注重的是当代的现实,用他笔记中的话即是,要“通今,读史必重近世”。

青年毛泽东还极看重游学的作用。他在《讲堂录》上这样写道: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即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这样一种观念:不游历名山大川,孤陋寡闻,是写不出大文章的。颜习斋和严复都强调要读无字之书,尤其颜习斋最反对闭门读死书的书呆子。这都对青年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1915年9月6日,毛泽东致萧子升的信中,谈到博学、通识之重要,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9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9

毛泽东 资料图

1917年暑假将要来临的时候,他同在楚怡小学当教员的好朋友萧子升商量,怎样度过漫长的假期。他们定出的度假计划是十分奇特的:去当叫化子(湖南方言:乞丐)!身上一个钱不带,去作长途旅行,靠着乞讨解决吃和住的问题。这样,从社会的最底层来看社会,来看人情世态,必定能够看到许多平日看不到的东西。旧时有穷苦的读书人或失业塾师,到处给大户商号送对联或恭维话,作游学先生,以解饥困,社会上叫作“打秋风”。这是穷秀才一种解决旅途生计的办法:每到一处,遇上商店或者住户,就写一副对联送去,接受一点馈赠。结果,1个多月“乞讨生活”的游学,没有花一文钱。他们走过许多市镇,经过更多的冷僻农村,一路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俗人情。萧子升放不下架子,向人问路,都要先整整衣服,干咳两声,然后开腔;还只愿进大户人家。毛泽东却态度谦和,谈话亲切,愿意进小户人家,尤其热心于访贫问苦,同什么人都谈得来。这次“游学”,他们漫游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个县,是一次大丰收,使毛泽东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据一师老同学的回忆,他曾将此次游历中一些有意义而有兴趣之事,写寄湖南通俗报发表。

他们在旅途中写的“游学”笔记,第一师范同学好友争相传阅,称赞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这8个字,后来就一直成为朋友们对毛泽东的一种亲昵的赞誉。

1920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出:要改造中国,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中国的现状;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思想文化,还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政治经济制度。“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的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况,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人民是毛泽东心中的“上帝”。他相信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主人。所以他极重视同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无字的书,使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了,终于使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参见《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孙宝义等编著:《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8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8

毛泽东 资料图

毛泽东忆自学生活: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

“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除了老师传业、授道、解惑外,自学也很重要。毛泽东懂得书本知识很有限,为了扩大知识面,他非常注重自学。

省立图书馆是毛泽东风雨无阻去自学的地方。图书馆因为地处城郊,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十分清静,再加上这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毛泽东喜欢上这里自学。

馆内的藏书让毛泽东着迷,那里收集有各种中外书籍和报纸杂志。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段自学生活时,曾经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每天早晨,毛泽东总是第一个来到图书馆。他找到一本书,坐下来一看就是一个上午。中午图书馆休息,毛泽东就拿上一本自带的书,到外面买两个包子或烧饼,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一边吃午餐一边读书。等到下午开门,他又第一个进来,到了晚上闭馆时,最后一个走的,又是毛泽东。无论天气阴晴,毛泽东总是风雨无阻地准时来到图书馆度过一整天。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7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7

毛泽东 资料图

一天,省立图书馆的两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惟一的一位读者——毛泽东。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图书管理员老金来提醒毛泽东:“润之,你真是废寝忘食呀!该吃中饭了。”

毛泽东抱歉地说:“哎哟!忘记你们要休息了。”他想了一下,又说:“老金,我真舍不得放手,让我中午抓紧看完,下午还你,好吗?”

“好。”老金爽快地说。

毛泽东见老金同意了,高兴地一边站起身来一边说:“你关门,我到走廊上看,不妨碍你们中午休息。”

老金一把拉住正要离开的毛泽东,他说:“这样冰天雪地,走廊上北风呼呼,哪里看得书哟!这样好了,你吃过中饭来找我,我给你安排个地方。”

毛泽东笑着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馒头,说:“我带着饭呢。”

看着这两个馒头老金感叹地说:“你抓得真紧啊!”

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没有法子呀!时间,太宝贵了,人世间的好书又有这样多!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为了给毛泽东提供更好的读书环境,老金领着毛泽东来到了图书馆后面的一间小屋,这里大概是图书馆的客房,一般的读者是不能入内的。从此,毛泽东中午有了一个特别安静的读书空间,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半年内读过的书,比以往10年读过的还要多。
l
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自己的这段自学生活时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很多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在图书馆里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在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的同时,也穿插阅读了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就是从那时逐渐积累起来的。

(参见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6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6

毛泽东 资料图

毛泽东:一天不读报是缺点 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从1911年至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清王朝虽被推翻,但复辟与反复辟、专制与共和之间的斗争仍异常激烈。各地军阀占据一方,连年混战。在思想领域,民主与专制、尊孔与反孔新旧二派斗争日益激化。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脱颖而出,在古老的国度里勇敢地高举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大旗。外部世界的局势也动荡不安,欧战正酣,西方国家虽不能倾力掠夺中国,但挂着各种各样外国旗帜的船舰在中国的江面上到处游弋,尤其是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

怀着强烈爱国心的毛泽东时刻关注着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时刻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他主要依靠报刊和杂志了解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第一师范学生自习室的西头,有一间可以容纳几十人的阅览室,那里有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报刊。毛泽东天天去看,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

毛泽东看报特别认真。他常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到阅览室。凡属重要材料,不论篇幅有多长,他总是认真阅读,做出摘记。他把从报纸上见到的中外城市、港口、山脉、江河等地理名字,一个个记到笔记本上,然后对照地图,查看清楚,一一用英文注上。同学们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毛泽东笑着答道,这是一举三得,既能明了时事,又能熟悉地理,还可学习英文。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5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5

毛泽东 资料图

由于时局复杂,同学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但对一些问题又困惑不解,而毛泽东却了如指掌,他常常向同学们讲述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军事局势,说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一次,他与萧三在街上相遇,在返校的路上,毛泽东详细地向萧三分析了奥国皇太子为什么在塞尔维亚被杀,德皇威廉二世为什么出兵,德俄、德英、德法为什么宣战,凡尔登如何难攻,英法如何联盟,美国如何乘机大发横财,日本又如何趁火打劫,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萧三听了十分钦佩。

同班同学都称他为时事通,如果有不明了的时事问题,去问他,准能得到解答。

由于他熟读报刊,对时局的发展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在延安时,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160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1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至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后来毛泽东说:“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甚至指挥部队去抢敌人的报纸,目的是掌握敌人动态的信息。
(参见曹志为:《伟人之初——毛泽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4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4

毛泽东 资料图

毛泽东临终前还要读谁的书?

“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

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一师学习时,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便借着微弱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课外时间,他或者在自习室看书,或者到学校后山学习,间或有意识地到喧闹之处去练习闹中求静,静中求学。有时,他拿着书本到最热闹的南门口去看,任凭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他只顾自己看书,时而默念,时而朗读,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夜深人静,同学们都已进入梦乡,他还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有段时间,他自备一盏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求知的欲望,常常使他不顾疲劳,忘记了睡眠。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毛泽东想方设法找书看。他常到城里的书店和旧书铺去,看到合适的书,就买下来。第一师范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图书馆里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许多他都借阅过。

在学习上,毛泽东还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他常对同学说,我们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他不去探究无关重要的奇闻轶事,而喜欢和同学们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切磋琢磨,互相提高。也常列出学习上的疑难和社会改造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毛泽东在学习上有许多好的经验,比如说,做课堂笔记,写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的习惯。凡是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认真记录下来。几年的时间,这类笔记和日记便积累了一大网篮,毛泽东把它送回韶山保存,可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族人将它烧毁了。现在仅存一本字体十分工整的《讲堂录》,是毛泽东1913年或1914年的课堂笔记。

关心时事,注意阅读报纸,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

第一师范的阅报室里,湖南、上海、北京等地有名的报纸,每天都放在报架上,去看报的同学也不少。而每天必到,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的,却只有毛泽东一人。他看报很仔细、认真,有时把地图带去,看看报纸,又查查地图;有时把文章中提到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山岳、河流、港口等记下来,然后再查出英文名称。他对同学说,这是一举三得: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

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回忆说:“第一师范的同学都称他是‘时事通’,如果有不明了的时事问题,找他一谈就解决了;如果在自习室、运动场找他不见,常常在阅报室可以找见他。晚饭后,星期天,他喜欢和班上同学沿着铁路散步,大家看到麓山夕照,湘水归帆,心神轻松开朗。就在这时,他每每为我们分析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是那么详尽,那么明晰,那么有根有据,特别是谈到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而不能抵抗,青年对救国应负的责任时,同学们的情绪,随着他有感情、有鼓动力的谈话,时而兴奋,时而激昂,时而愤怒。因此,同学们都赞誉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大家都称他为“毛奇”。(毛奇是德意志建国时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会打仗的将领)说毛泽东是一位“志向非凡,与众不同的人”。

毛泽东非常赞赏徐特立老师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凡是读书,必要写心得、做笔记,这是学习的一个好办法。后来,他终生躬行实践,受益无穷。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读书学习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三复四温”“挤”和“钻”“读无字书”“杂书”等。直到晚年毛泽东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还叫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临终前还要读有关日本首相三木的书。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真叫人感动至极。

(参见靳建国编著:《毛泽东》,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1938年10月,党的六中全会休息时,毛泽东对贺龙将军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贺龙嚷着说:“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

毛主席又看看徐海东将军(八路军344旅旅长),问道:“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徐海东说:“《三国演义》看过,《水浒传》也看过,这《红楼梦》嘛,不知是什么意思,没看过。”毛主席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

后来,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日子里,徐海东常想起毛主席说的《红楼梦》。他真想找到读一读。星期天回家就向妻子说:“你能想办法搞到那本《红楼梦》吗?”妻子从小没上过学,当上红军才学文化。她听人说过,那是一本才子佳人的书,就说:“你这个人,还有闲心看这种书?”徐海东说:“瞎扯,你看过这本书?”妻子说:“马列主义的书我还看不过来呢,我还去看它!”徐海东笑着说:“我算半个中国人,你呀,连半个都不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多次推荐人们读《红楼梦》。对此提议,许世友大概说过一些不以为然的话,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故毛泽东在1973年11月17日同周恩来等人谈话时说:“许世友反对读《红楼梦》,说尽是吊膀子。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是吊膀子。你没有调查,就下断语,大概是听什么人说的吧。我则不然,我说它是部政治小说。”接着还引述了小说中的一些话,诸如“坐山观虎斗”,“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等,来比喻国际形势,又说:“‘大有大的难处’,特别对我们有用。”

据说,许世友回到南京后,真的找来了《红楼梦》。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3

毛泽东抄写课堂笔记曝光揭伟人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3

毛泽东 资料图

毛泽东其实是很赏识许世友的,不光赏识他的战功,还赏识他的忠诚、质朴、重情和坦诚。毛泽东1971年9月3日在杭州曾说:“许世友这个人是可以交朋友的。”
许世友虽然忠勇过人,但在建设时期,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只知打仗而不知其他,无疑是个缺憾。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显然有现实的考虑,意在让他提高文化修养和政治觉悟。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召集军队一些高级将领谈话,讲起了《红楼梦》。他对许世友说:“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中国古典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鼓励许世友成为能文能武的将领。

毛泽东号召读这三部中国小说,目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熟悉这些传统文化,这应该是一位完整的中国人不能缺少的一些常识。他就是从这三部古典小说中汲取了不少智慧,打开毛选,其中有许多引用这三部小说的典故。说明他对这几部小说已是娴熟于心,应用自如了。

(参见许文钦编著:《毛泽东读书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李树谦编:《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9 1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