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国际观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的恒久指引
新华社记者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几十年来,这些原则指引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对其他国家发展相互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岁月流转,当今的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途和命运如何?
观察人士认为,五项原则不但不会过时,而且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和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中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五项原则泽被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4月29日,中国与印度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以此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随后,在中国、印度和缅甸倡导下,这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专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有外交理念支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说是中国外交政策中最闪光的部分,是对中国的大国形象的一个极好支撑。
首先,这些原则帮助中国妥善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指出,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不少国家,对“红色中国”抱有很深的戒心。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这些原则,对减少国际社会的疑虑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印尼万隆会议博物馆馆长托马斯·斯瑞嘉说,就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而言,五项原则已经得到成功运用并提升了两国关系。
在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其次,五项原则有力推动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赢得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和拥护。
截至2011年7月31日,中国与世界上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
第三,五项原则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非常正面的形象,推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
正因为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李明江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坚持这些原则,实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五项原则利及世界
经历60载风雨洗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对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五项原则对维护各国主权,特别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前外长阿克拉姆·扎基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大意义在于尊重主权平等,而主权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他解释说,历史上大国经常欺负小国,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主权平等得到尊重,各国享有平等的权利,大国不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小国。这样,小国会得到更多尊重,国家之间的民主水平也得以提升。根据五项原则,联合国赋予所有国家同等的投票权,各国可以平等地在联合国发声。
五项原则增进了世界和平。阿富汗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兰金·达德法尔·斯潘塔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有益处。对这些原则的尊重是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相互合作的基础。
他说:“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干涉别国内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不论国家大小,都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缅中友好协会主席、前缅甸驻华大使吴盛温昂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间隔很短,而二战后至今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盛温昂同时指出,现在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而且还有经济战、人道主义危机等,要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国家间关系,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五项原则生机盎然
中共十八大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后,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期里,中国依然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正以更多新理念、新举措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正因如此,五项原则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年多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与国关系的新认识,也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同世界并肩前行、携手共进的坚强信念。
中国领导人还提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在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必要时舍利取义。
无论是命运共同体,还是正确义利观,都是对五项原则中“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还表明,中国主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这些新立场,无疑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作出的新承诺。(完)(执笔记者:赵悦、包尔文、赵卓昀;参与记者:陈济朋、张云飞、王玉、陈汉琪、周檬)
背景资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背景资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6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0年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
1954年4月29日,中国与印度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以此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于28日和29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问世以来不仅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签署的条约、公报、宣言、声明等双边关系文件中得到确认,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一系列国际文件中不断被引用或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际上已成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完)
背景资料:万隆会议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背景资料: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起的,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
会议主要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主要内容是: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不干涉他国内政;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3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