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曼曼)明日,中国经济“中考”成绩单将迎来放榜之时。多家机构预测,6月CPI同比涨幅或与上月持平,但全年通胀压力可控,难超2.5%;机构还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将从一季度的7.4%升至7.5%。
昨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时也强调,二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比一季度有所改善,但对于下行压力仍不能掉以轻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将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
李克强还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预调微调,实施定向调控;中国有能力、有条件继续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市场普遍认为,在“微刺激”政策持续加码的推动下,经济走势趋暖,政策利好在陆续释放。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以来,政府陆续出台至少17项“微刺激”、“稳增长”措施。随着政策落实和显效,中国经济正迎来积极向好势头。
数据印证了上述论断。近日公布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6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连续4个月回升并创下年内高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点评报告称,PMI数据表明年初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得以缓解,3月份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已经显现效果,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明确。
在官方数据强劲回升的同时,来自民间机构的调查结果也比较乐观。近日,汇丰公布6月PMI指数终值为50.7,虽然较初值50.8略有下调,但明显高于上月49.4的终值,这是该数据今年首次进入扩张区间。
高层频打“微刺激”组合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5月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
这是官方首次承认“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微刺激”区别于2008年4万亿元的“强刺激”,它首先体现在刺激规模比较小——“微刺激”不是全面拉动投资的刺激政策;其次是有一定的选择性,体现出结构性的特点。
今年4月和6月,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宣布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力挺“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呼吁良久的存贷比调整,也在6月份的最后一天尘埃落定,市场普遍认为该调整利好实体经济。
近期出台的其他刺激措施,也都有明显的结构调整特征。投资方面,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均有变化,比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棚户区改造,加大铁路项目建设力度。稳外贸的措施则将重点放在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上面,着力优化贸易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新华网记者表示,单用“刺激”一词并不能完全涵盖政策的含义,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单一。事实上,自一季度以来的各项“微刺激”政策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扩大支出、减税、或增加货币供给等方面,而是采取“组合拳”的方式,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实行的改革措施,因此,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来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
自习近平日前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至今,决策层的一系列部署正在不断诠释着这一论断的内涵。在创新性宏观调控的方式下,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摒弃“一刀切”和“撒胡椒面”式的做法,实现由粗放调控向精准调控的转变,瞄准突出问题确定“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
一骑“独”尘在投资?
今年以来,受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影响,各地“刺激政策依赖症”有所升温,要求将“微刺激”转变为“强刺激”、“定向刺激”转变为“全面刺激”的呼声悄然出现,地方政府的投资神经也逐渐兴奋起来。
继4月份国务院相继推出在流动性、基础设施、房地产、就业、小微企业等方面的一揽子“微刺激”措施后,不少地方政府也随之发布了重点项目清单或地方投资计划。6月25日起,国务院督查组开始对各地去年下半年以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工作进行督察,各地纷纷召开上半年形势分析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海南、天津、江西、贵州、黑龙江等省份公布了今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投资总额超过10万亿元。
其中,投资在多地计划中占据着打头阵的位置,成为稳增长最重要的砝码。
譬如,黑龙江于6月23日出台了《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推出了65项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具体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建设机遇,今明两年投资530亿元。
河北则提出了超过1.2万亿的投资计划。该省6月15日出台的《关于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今年将在交通设施建设、能源项目、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六个领域计划投资12135亿元,努力遏制投资增速回落状况,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
“微刺激”会不会变成“强刺激”?沈明高认为,应当看到有这个风险。特别是今年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微刺激”能否成功,要看一系列措施能否有效地抵消房地产行业下行的风险。“如果要坚持微刺激,我们就要有经济增速变慢的思想准备。既不允许经济增速放慢,又要坚持微刺激,倘若出口没有出现强的反弹,那么一旦房地产下行风险不能及时遏制的话,经济就会出现风险。”沈明高指出。
“作为地方政府,要全面、准确理解中央政策的精髓,要通过改革、创新,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激发经济的活力。”赵锡军建议。
研判中国经济“下半场”
今年年初,业界认为“2014年将是中国经济艰难的一年”,一些国外机构更是集体“唱空”中国经济。
但最近几周,受中国6月份超预期的PMI以及5月份经济数据亮眼的刺激,包括高盛、巴克莱银行、野村证券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一改之前的“唱空”腔调,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瑞银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对6月及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做出了预测。该机构认为,受政策面及外部利好推动,中国二季度GDP增速稳定在7.5%左右。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的宽松政策出台、出口持续复苏,预计三季度经济环比增长势头将进一步增强,不过去年的高基数可能会拖累其同比增速降至7.2%左右。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近日也指出,我国第三季度的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一是房地产下行周期没有结束,销售和投资都未见底;二是第三季度基数比第二季度明显提高;三是带动第二季度企稳的外需在第三季度很难再有增量。
“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必须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6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通过共同努力,争取今年经济发展“上半场”表现不俗,“下半场”勇夺佳绩。
赵锡军表示,“勇创佳绩”的“绩”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即要保证经济工作各项既定目标均衡、协调地实现,让市场主体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要更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等。
沈明高称,“我们希望看到下半年不光仅有微刺激政策,还有出口的好转和改革的推动。如果三个因素能综合起来,即使7.5%的增长目标实现不了,对投资者的信心也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正面作用。”
为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投资也有望持续加码。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指出,持续的收缩房地产投资或将是“稳增长”所要面对的难题。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寄希望于进入审批“快通道”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以保民生的社会投资,激发相关产业活力,一定程度上抵消掉房地产投资持续收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