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于文静、王宇)今年全国夏粮在“十连丰”的高起点上再创历史新高,实属来之不易。在夏粮丰、仓廪实的新成绩单面前,更要关注农民是否增收的老问题。
应该看到,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农民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但一直未能走出成本上涨、收益下降的困境。从种植成本来看,我国农业正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出现快速上涨趋势;从种植收益来看,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很多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200元至300元,以至于许多农民感慨:“辛辛苦苦种一年田,不如外出打工两三个月。”
成本高企收益下行,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这样的“丰收悖论”亟须破解。
各地经验已经证明,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来取得规模效益,是实现种粮致富的一条途径。在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的今天,通过规模经营,集成良种良法、机械化耕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可以稳定并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农资和人工成本。
粮食价格直接关系种粮农民收入。要在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同时,着力理顺粮食价格的机制,积极研究在主粮方面推行目标价格制度,适当提高粮价,并做好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使粮价更好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田间地头的一斤稻谷和超市里的一斤米,价值大不同。农民仅靠卖粮食、卖初级产品,增收潜力有限。因此还要研究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让农民分享流通加工环节粮食增值的收益,使农民真正尝到增产又增收的甜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