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孙奕)“比利时冬季供暖很常见,但中国不少地区没有暖气,老百姓只能自己烧火取暖。烧木材、煤炭确实会造成环境污染,但难道就因此只准我们享受温暖,却要求中国人在寒冷里受冻吗?”
对于比利时、甚至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常见心态,年逾70的比利时老太太、比利时比中协会副主席邓丽娜反驳说。
邓丽娜和妹妹安娜是退休小学老师,年轻时,她们利用课余时间照看班上的中国孩子。上世纪60年代,她们加入比中协会并学习中文,其后多次自费到中国考察。32年前,姐妹俩创办荷兰语杂志《今日中国》,向当地人介绍中国资讯。
多年来,邓丽娜以普通百姓的视野了解中国。在中国民众欢庆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邓丽娜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书面专访,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她眼中的中国。
邓丽娜说,现在有西方人关注并抱怨中国的环境问题。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排放污染的并不全是中国工厂,还有不少西方到中国投资的企业。世上的事物互相关联,人们要对他人的生活情况充分考虑和予以关照。
邓丽娜坦言,不少比利时人认为“中国人几乎接管了西方的所有东西”。他们和一些西方人一样,对中国有惧怕,将中国视为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却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人民。另一方面,当危机到来时,西方人又希望中国能帮忙应对。这种心态是完全矛盾的。
她举例,比利时林堡省的福特汽车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外资企业,由于业绩不佳,公司打算在年底关闭工厂。为了免遭失业,工厂雇员们正在集资,准备到中国一家大型报纸上做广告,寻找新的中国雇主。
对于这种对华矛盾心态,邓丽娜认为,中国非常有必要向国外民众讲述更多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和观点,增强理解才能消除误解。
邓丽娜说,事实上,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平。了解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曾遭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在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了15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向5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各类专家。
今年4月,邓丽娜荣获中国政府“文化交流贡献奖”。在她看来,文化交流需要因地制宜、将心比心,面对不同对象,需要采取不同展现形式和方法。
“比利时人通常只知道中国的大型项目,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仅依靠9%的世界可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中国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邓丽娜说,她注意到,就算是对中国有负面印象的比利时人,在去过中国以后态度都会发生转变。
邓丽娜说,30多年来,《今日中国》杂志从黑白小册子发展到如今的彩色杂志,从早期侧重介绍中国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到现在日益增加对中国经济、环境、教育等议题的介绍,这都反映了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被比利时人关注。
“中国应尽其所能利用文化交流展示文化和友好。就像比利时有句俗话‘蜜能比蜡捕捉到更多苍蝇’说的那样,温柔一定更能交到朋友。”
作者:孙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