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题:努力当好文化交流的特使——三位“孔子学院”奖学金获得者的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奕湛
9月27日,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启动仪式在孔子学院总部举行。为了帮助在京中外朋友近距离了解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总部还在当日举办首个“开放日”活动。
活动当天,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环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这些讲述者身上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埃及、塔吉克斯坦、韩国三位女孩的中国故事。
黛玉:愿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化使者
“虽然我力量微薄,但我愿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化使者,致力于中埃之间的文化交流。”埃及女孩黛玉认真地说道。
黛玉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她很喜欢中国文学,最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因此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就是黛玉。
爱上中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黛玉说:“那时我看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电影,深深迷住了我。从那以后,我认识了李小龙、成龙,慢慢地爱上了中国电影,也爱上了中国。”
正因如此,她选择中文作为她的大学专业。黛玉说:“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汉语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不仅带给我丰富的知识,还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数欢乐。”
“也许是我对汉语的热情打动了神灵吧。”黛玉说,就在前不久,我获得了来中国学习的机会,终于能够零距离认识中国、感受中国。
“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必须通过双方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增进互相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而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在促进各个民族团结与融合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黛玉说。
米娜:希望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
“学习汉语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大门,希望毕业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能与中国有联系,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米娜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第一次接触中国是在米娜17岁的时候,她跟着姑妈到中国旅行。自此,她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国家。2011年,米娜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的进修生。
2012年,她获得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冠军,并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
最让米娜激动的是在两星期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时,放假回到家乡的米娜成为了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翻译。米娜说:“我为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两国交流出一份力而骄傲。”
米娜说,感谢孔子学院为各个国家希望学习汉语的青年人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架起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让许多像她一样热爱汉语的人,有机会追寻汉语梦想。
郑霓瑟:做一名称职的汉语老师
“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希望过得更充实,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汉语老师。”在韩国经历过一次授课挫折的郑霓瑟说。
郑霓瑟曾在韩国学习3年汉语。通过孔子学院的奖学金,2012年在天津大学学了一年汉语。“毕业之前,我认为当汉语老师能让我快乐,也感觉有意义。”郑霓瑟说,回到韩国后,通过几次面试我成为了一名汉语老师,练习发音、声调,研究教材的语法,还练习在白板上写字。
“即使这样准备,我也忘不了第一次上课时的紧张,虽然我一共学了4年汉语,但是我没有教过学生。”那天,郑霓瑟没有很好地完成那堂课,有学生投诉她讲得一塌糊涂。
在这之后,郑霓瑟备课更加仔细,虽然没有再接到投诉,可她的心里却打上了一个大问号——现在的我真的能当他们的老师吗?
“因此我决定再次回到中国读对外汉语,两年前来中国的时候,学习中文是为了吃饭,现在我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给他人教汉语而学习汉语,研究汉语。”郑霓瑟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