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管理人
本刊记者 王珩
从洋打工到洋创业的转变过程中,勇气是必不可少的。为别人打工也能挣到不少钱,如果这些洋创业者不是一直执着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心想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的话,他们就不会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今天。
生在安徒生故乡丹麦的北京马丁森培训有限公司、托马斯国际中国总经理凯·马丁森(Kai Martinsen)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么一个说法:只要你在地上挖一个非常非常深的洞,你就能一直到达中国,所以他从小就对中国非常向往。
1992年马丁森刚从瑞典大学毕业时,欧洲第三大旅游公司瑞士库奥尼旅行社集团招聘中国分公司管理人员,马丁森借此来到中国。
在库奥尼中国分公司工作期间,马丁森逐渐认识到了人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八年对中国的理解和管理经验以及资源方面的积累,他下定决心自己办一家公司。2000年北京马丁森培训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底与英国托马斯国际(专注于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测评工具的咨询公司)签约,帮助其扩展在中国的市场。
从洋打工转化为洋老板,马丁森的经历颇具有代表性。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展业务的大背景下,一些跟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洋打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纷纷另立山头成为“洋老板”。他们不仅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且开始了生活的新冒险:中国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一个匆匆而过的工作场所,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地方。
对那些在中国创业的洋老板来说,在自己国家创业可能会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只要在网上填写电子表格形式的营业执照申请单,写上自己的电子签名,两天后,政府部门就会把营业执照寄到家里。但在中国,他们得手里握着厚厚的一摞文件,去各个政府部门挨个排长队,跑上两个月才能办完这些事。另外,朝令夕改的规章制度也经常让他们晕头转向。
尽管如此,不少洋老板还是认为,在中国创业“机会大于麻烦”。在他们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人们感觉最难的是怎么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而在中国,“机会到处都有,不过最难的是,你如何判断哪些是好的机会”。
管理无国界
大龙 易为公关公司总经理
来自瑞典的白石桦(Bjorksten Johan )(在公司里大家都喊他“大龙”)的中国话能说的和大山一样的好。他的员工私底下开玩笑地说:“都怪他的汉语这么好,搞得我们英语好差。”
大龙从小就对美食非常感兴趣。他对中国的兴趣起源于瑞典当地不怎么正宗却很好吃的中国餐。1986年,学生期间在苏联打工做导游工作的他终于有机会独自一人率领一支旅游团来到了中国,那一次,他只能停留两个星期。
1994年,重返中国的大龙和另两个合伙人(其中一个是中国人)在中国创立了奥波达公司。这个公司的业务很庞杂,包括产品生产、进出口、公关等,什么都做。大龙说,他那时很年轻,很多想法现在看来都非常“Stupid”(愚蠢)的。当时一心想做一个企业家,但却没想好要做什么,所以业务没有重点。
在奥波达期间,大龙兼职做了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主持饮食和音乐节目。由于收视率非常高,一时成了名人。做主持人期间,因为人脉广泛,有一些朋友请他帮忙做一些市场活动的策划,慢慢地,创办一个专门的公关公司的想法就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形了。
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伊莱克斯集团希望大龙的公司能为他们代理媒体关系业务,并请大龙做他们的新闻发言人。以后宜家、Omega手表等客户也是以类似的方式成为大龙公司的客户的。现在,大龙的客户几乎全是跨国外企。大龙说他特别喜欢跨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感觉,“那样你就成了枢纽了,两边所有的人都要从你这里过,那你就有很多机会”。
由于和另两个合伙人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不同意见,2003年12月,大龙收购了另两个合伙人手中的股份,独自成立了现在的易为公关公司。公司的业务改为只做公关。“这两年的成果表明我当初的决定是对的,我们业绩的年增长率达到了50%,现在易为公关已经排在了中国有外资背景的公关公司的第11名。我希望以后我们的名次能再进步些”。
刚开始的时候,在公司管理方面,有人告诉大龙,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很强,必须管理很严才行。于是他照做了,结果发现他的公司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得一样了:人员流动率很高,员工的工作士气不高。大家都没有自己的想法,都怕犯错误。
后来有一个资深的人力资源顾问对他说:“你自己的想法就很好,为什么不去按自己的意思实施呢?”他于是把公司改成了现在的无隔间、不分上下级大家都在一个屋子里工作(财务人员也不例外)的形式。结果发现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率也大大提高了。
“我现在认识到,人在哪里都一样。不要强调什么中国国情,那其实是为不想改变自己找借口。管理是个国际化的东西,它和地方的关系不很大”。
遵守中国的每一个规则
安博 万联教育机构,瑞来英语实践中心CEO
1995年,毕业于瑞典隆德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已有过在本国两次创业经验的安博(Anders Johnson)来到了中国,为瑞典商业协会工作,同时在一些中国的大学学习汉语。“在这期间,我发现有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对于学习汉语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开语言学校的想法。”
1997年,准备了两年的万联教育机构终于成立了。公司的主要定位是对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外国员工和来自国外的留学生提供中文学习服务。现在万联在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共有17个分校,仅在中国,从万联毕业的外国学生就已达几千名。万联在教外国人学汉语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响亮的名气。
做好了给外国人教汉语后,安博又想办一个给中国人教英语的语言学校。这就是去年在北京成立的瑞来英语学校。瑞来(real life)的意思是在真正的环境里学习英语。“这种理念生活”是通过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10个学生,平均每班8个人)及一些活动(玩游戏、搞竞赛、和国外学生交流等)来实现的。
已经在八个国家开过公司的安博承认,在异国创办自己的企业的确很难。但他认为,只要遵守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规则做事就会相对容易,遵守中国的规则不见得就比别处更难。“有人告诉我说,你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你没必要遵守有些规则。但我觉得最好是遵守每一件事。因为那经常会让你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立足之地。举个例子,假如有人想在你公司投资,他们想看看你公司过去五年的财务情况,那时候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了”。
为了尽量减少沟通方面的问题,安博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能说很流利的英语,包括前台。当然安博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用汉语交流。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点沟通上的小麻烦,但他认为那不是个大问题。“有时候我对从瑞典过来的人说的话也听不大不懂呢”。他幽默地说。
让合作人解决麻烦事
陆麦特 进步健身中心董事
陆麦特(Matt Lewis)是一个来自新西兰的三十刚出头的小伙子。1997年,一直想要找份管理健身俱乐部工作的陆麦特来到中国,在一家叫丽都的乡村俱乐部做管理健身房的工作。
在丽都工作了两年后,他感觉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自己所能做的事,想寻找新的挑战,于是就去了一家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健身公司——克拉克海奇健身中心做中国地区的健身房管理。
由于自己在健身行业已有近10年的经验,做健身中心管理和咨询也已有6年的时间了,加上在中国市场工作三年多来他发现,中国的中高档健身市场几乎是空白,于是在工作了一年半后,拥有这个创业想法的陆麦特离开了克拉克海奇健身中心。
陆麦特事先搜集了关于中国对外国人创业的一些规定。“这里的规则经常在变,你有时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好。但你要做的就是面对这些困难,然后一件一件地解决它们。”
比如在注册一个公司的时候,对外国人来说要比中国人经过更多的审批程序。“我找了些曾为其它外资公司注册做过咨询的专家来请教”,陆麦特表示,他们当时请了熟悉中国情况的专业律师来帮他们做一些事,比如法律文件的起草,这样比他们自己去做要容易多了。
出于资金和公司以后发展的需要,陆麦特又找了两个合伙人一起创业。他的澳大利亚合伙人有在中国做商业咨询的丰富经验,而他的中国合伙人则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上给了他很好的建议,并帮他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文化。
2001年8月,陆麦特他们的进步健身中心终于在CBD商圈附近的大北窑开业了。最初陆麦特是自己出面做CEO来管理这家健身中心的,但现在,他聘了一位中国人做总经理,这让他在管理上轻松了许多,可以只管理那些大的方向了。比如参加一些使馆的重要活动,向潜在的重要客户介绍进步健身中心,寻找新店、新加盟商、解决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等。他的员工说,他们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他了。现在他已开的两家健身中心共有100个左右的员工,其中有3个外国教练,30个中国教练。
尽管健身中心行业目前竞争激烈,但陆麦特认为,“这个市场还非常巨大,我们只想把自己的业务尽量做大做好”。在目前许多国内同行争相开新店的形势下,讲究稳扎稳打的陆麦特却显得异常地冷静,他坚持要一家做好了再做下一家,“你要保证新开的店都是可控的,都是成功的”。
文化差异不是问题
凯·马丁森 北京马丁森培训有限公司、托马斯国际中国总经理
尽管在中国待了有13年了,马丁森依然没有很“中国化”。他的员工说,他只能说简单的汉语。但不管怎样,他对于中国已有相当的适应能力了。在采访中楼上有一家公司正在装修,敲击墙壁的声音很大,但他只是耸耸肩,笑笑说:“人家要装修,我们忍耐一阵子吧,他们一会儿就停了”。
马丁森不认为文化差异是他在中国创业的障碍。“中国和欧洲间是有一些不同,但没有那么大。任何事都可以说是‘好事’。就看你怎么看”。他举例说,在欧洲,人们都非常遵守规则,但这样他们做事就很慢;而中国人就象“水”一样,如果有什么阻碍它,它会找到别的方式绕开它向前走。
马丁森生性热情开朗,从不批评下属。下属如果某个东西没写好,他会先这么说:“你这个地方做得很好,我很喜欢,”接着又指着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你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你可以……这样就很完美了”。他的员工们因此感到工作气氛很轻松。
在中国创业:别太想当然
几位接受采访的洋创业者都认为,洋打工的经历为他们熟悉中国市场提供了相当的积累。但陆麦特提醒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来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你就一定会成功。
要想少犯错误的话,陆麦特建议想在中国创业的外国人第一要了解中国市场。这是个不同于你本国的新市场,你必须事先对市场做一翻调查研究,了解这个市场现在是怎样的情况,这个市场的人群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吗?你的顾客群在什么地方?第二,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告诉你的消息。
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遵守规则很重要。万联教育机构的CEO安博尤其认同这一点:“创业当然不容易,每一个国家都会有制度和规则来限制你。”
第三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经过对许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的观察,大龙发现,他们都是一群很能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更要有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
有人告诉安博,如果你想在中国做生意,你必须懂人情关系。但安博经过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这些信息后发现,如果自己能把公司业务做得很好,而且有一些好朋友帮助的话,打通太多的关系渠道并没那么必要。“不要对人情太依赖。我不相信那个东西”。他说。
第四是要适应中国文化。这些洋创业者认为,中国还是和外国的环境不同的,要在中国创业成功,需要学习一些新东西。这意味着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前一两年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调节。
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当然是汉语了。这些在中国创业的洋老板全部都能听懂中文,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安博发现,“有时说汉语很有些优势,如果你可以和中国人交流得很好的话,你就可以得到许多帮助。即使我不能说得很好,我也感觉到了说汉语的优势”。而在中国媒体做过主持人的大龙,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地道的汉语让他在中国交了不少朋友。
最后,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为别人打工也能挣到不少钱。如果他们不是一直执着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心想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的话,他们是不会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今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