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沈阳12月12日电(记者马义 王军)数九寒冬,东北原野冰天雪地,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家子村农民高志平一家早早地搬进了养殖场提供的暖和宿舍。
“我每天按时上下班,吃住场里全管。”高志平说。他与当地的养殖场签订了劳动合同,从事清粪工的工作,每个月有一千五六百元的固定收入。
2009年10月,辽宁辉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八家子村建立了一个2800头牛规模的养殖场,高志平家的20亩土地中的10亩被征用,他一家三口都成了这个养殖场的职工。
“我们给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吃住全免费。”八家子现代化奶牛示范场场长王伟义说。据介绍,养殖场大约有40名职工都是由八家子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约占一线工人的60%。
一家三口中,妻子是榨乳工,儿子是铲车司机,每人每个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不过,这还并不是高志平家的全部收入,他还有10亩地,这些田地里都种了青贮饲料,每年还能收入七八千元。
农忙时,高志平可以回家种地,平时则在场里工作。“现在种饲料特别省心,公司提供种子,收割时也由公司统一机耕化收割后收购,平时也基本不用管理,我要做的只是把种子种到地里。”他说。
从2008年开始,计划用4年时间,辉山公司投入100亿元在辽宁省建设数十个奶牛养殖场和加工基地,八家子村是其中一个奶牛养殖场。
“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如何才能尽快致富?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可以让当上工人的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辉山公司总裁杨凯说。
辉山公司的一个奶牛场可以带动1万农户种植饲草,百亿投资计划中的法库县一期工程就可以帮助15000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像高志平一样的农民可以选择在当地农业企业工作,而不再需要远离家乡在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打工。但因为他们仍是农业户口,仍然每年从事农业劳动,严格说来,他们是领着工资的新农民。
今年52岁的张明是八家子奶牛场的维修工,他算了一笔账,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地也就收入四五百元,再加上农闲时出去打工,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他每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5个月就可以赶上过去一年的收入,再加上为养殖场种植青贮饲料,他家的收入成倍增长。
张明说:“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成为领着工资的新农民,比上哪儿打工都强。”(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