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春秋淹城,本来打算一鼓作气,把“海外媒体负责人江苏行”写作计划中剩下的两篇、关于泰伯和灵山大佛的考察报告写完,好打包访问江苏的亢奋心情,将美好情感存入记忆深处,以便投入加拿大正常的日常工作中去。但是,当开始收集梅里故居和泰伯的资料的时候,就被梅村悠久的历史和泰伯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并时时陷入沉思,写作的事情倒是不急了。每每读到泰伯三让王的故事,就想写点什么,可坐到电脑前面,写作的冲动又犹豫起来--为自己过去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更被泰伯的高风亮节与至德无名感动。笔者在深深的自省中踌躇了半月有余,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笨拙的文字写出低估或玷污泰伯形象的文章来。
还是按照惯例,先把梅村和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简单地介绍一下。下面的介绍取材于不少文献,因为不是论文,所以就不一一列出文献来源了。
泰伯三让王位至德无名
据传泰伯是3200年前商朝岐山一个部落的大王子,太王古公亶父看中幼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从小聪明异常,相貌俊伟,颇有王者风范,深得古公宠爱。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此,古公有意要将部落的王位传给姬昌。但是按照当时部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就导致其子姬昌不可能继承部落的王位。古公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郁郁寡欢。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知道了父亲的心事后,为了顺从古公的意愿,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假托下山采药而从部落所在地的岐山出走,来到西面百里开外的吴山定居。
泰伯和仲雍久居吴山不返,季历就被改立为太子。后来古公亶父去世,为了照顾部族的传统,他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季历将王位归还给泰伯。泰伯和仲雍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后从吴山赶回去奔丧和尽孝道。季历依照父亲的遗命,一定要把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此为一让王位)。
见几次避让都不成,泰伯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和西吴的族人远走他乡,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吴山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向东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无锡梅里。
泰伯到达梅里后,季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大约在公元前1193年,季历被商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季历的儿子姬昌要泰伯回中原继位,泰伯依然坚辞不受。为了断绝部落拥立他的念头,泰伯和仲雍断发纹身,遵行荆蛮之地的习惯。族人见他俩意志坚决,只好拥立姬昌为王,成就了周文王的不朽霸业(此为二让王位)。
泰伯和仲雍来到梅里后,和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的先进农耕技术传授给荆蛮当地百姓,还有种桑养蚕与纺织、生产陶瓷和冶炼青铜器等技术。他俩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相交流的始祖。泰伯还兴修水利,开凿了一条至今还存在的“伯渎河” 运河。泰伯的到来使得原本人烟稀少的梅里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和经济发达的富蔗之地。百姓安居乐业,“归之千余家”,泰伯和仲雍也被当地人民推举为部族首领,并建立起句吴国,在东南沿海站稳了脚跟,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强大的吴国。 句吴国建立后,泰伯却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没有留下后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此为三让王位)。
泰伯去世后,仲雍成为句吴国传代始祖。仲雍后人将吴国传位25代,直到夫差中了美女西施的美人计、被越王卧薪尝胆而亡国,共624年的辉煌吴国霸业。
泰伯的三让王位,不但创造了吴国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也成就了大周王室的千秋霸业,故世人和历代君王对泰伯的高风亮节赞不绝口。孔子《论语•泰伯》称赞他“可谓至德也矣”;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七绝》诗中对他“一庙争祀两让君”的行为也大加赞赏。3000多年来,歌颂泰伯及其立国梅里的诗歌,有记载的多达300余首。历代帝王则以追封的形式来褒扬,东汉桓帝钦命监修泰伯墓和泰伯庙;晋明帝追封泰伯为“三让王”。为了纪念泰伯三让的至德高风,在泰伯的家乡陕西岐山北郭乡叩村、千河河谷、凤翔县陈村镇南吴头村以及吴山等地都有泰伯庙。在苏州和无锡梅里也修有泰伯庙,规模以泰伯奔吴所在地――梅里(梅村)的泰伯庙最为宏大。因为泰伯三让王位,泰伯庙也叫“让王庙”,泰伯殿也被称为“让王殿”而被后人参拜与传颂。
梅里古都,中华德城
相传泰伯和仲雍辗转迁徙来到长江入海口,天黑拴马于枯树桩,到清早,却见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乃为风水宝地,于是为其取名“梅里”。有关泰伯奔吴的落脚地,目前史学界依然流行多种说法。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泰伯当时所奔之“荆蛮”,应指无锡、苏州一带。有关泰伯奔吴在梅里,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而关于“梅里”即“无锡梅村”,最早有东汉碑刻的记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吴太伯” 注也称:“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地区。在梅村地区,至今流传着大量有关泰伯奔吴、开发江南的动人故事。像“皇渡河”、“荒三千”、“九泾一渎”、“荆村”、“蛮巷”等,当地百姓给这些地名赋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
现在的梅村,不但妥善保留了伯渎河和泰伯庙,还在在此基础上很有远见地复古建立起梅里古都的文化工程。泰伯庙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AA级旅游景点,是无锡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泰伯旅游风景区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每年正月初九,散居在世界名地的吴氏宗亲、黄帝后裔,纷纷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我们“海外媒体负责人江苏行”一行来到梅里古都参观,随后在文物部门的解说下对泰伯庙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梅里古都模型图
古香古色的梅村,作为“江南第一古镇”,它延绵的吴文化和文明为梅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养分。在泰伯庙前的碑坊上镌刻着“至德名邦”四字,可以说,它涵盖了梅村人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一种精神。为弘扬泰伯的高风亮节,展示吴地悠久的文化,梅村从2009年开始进行梅里古都保护性修复工程,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梅里古都文化主题公园,重现了“句吴古都”的独特魅力。“泰伯城荒德未荒,至今遗址尚流芳。”从荆蛮之地到礼乐之邦,如今的梅村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发达,梅村人在先贤的礼让和开拓精神的鼓舞下,不断书写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参观泰伯庙时,让笔者最为留意的是歌颂泰伯执政风格的4个大字:“清、廉、勤、和”,这无疑是中国社会推行德政的不错教材:
谦让之德今何在
笔者自从参观完梅里古都后,经常思考泰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谦让”的贡献;谦让的内涵和它的现实意义;也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并不时地为中国社会的现状莫名地担忧起来。
年轻时虽然钦佩英国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怀,但只是感动而已,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就无法效仿。直到听了李丽芬演唱的电视连续剧《倚天屠龙记》片尾曲《爱江山更爱美人》,自己不安分的男人情怀才被深深地打动。有机会卡拉OK时,纵使五音不全,也会陶醉地唱唱它,抒发“壮志未酬”男人的事业追求与感怀。不是么?这首歌不是现代社会男人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不懈追求的很好写照么。。。
与泰伯那个时代的物质极度匮乏相比,现代社会的物质已经相当丰富了,但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地享用的极度丰富的程度(理想的共产主义境界)。人类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还平添了很多竞争压力和危机感,加上资源的有限供应,使人性的自私性膨胀起来。那么,作为文明社会的无私性和个性修养体现的谦让精神那里去了呢?在自私性面前,难道谦让精神就那么不堪一击了么?
回国感触最大的,除了比较拥挤和环境污染较重外,感觉最别扭的当然是社会缺乏“谦让”精神:开车必须抢道,因为没有人让道;上车要抢座,因为座位太少;社会坑蒙拐骗偷日盛,因为道德和诚信已经让位给金钱和利益了。。。
心里还在纠结国人谦让精神缺失的时候,又在网上看到河南农民韩红刚“赔了萝卜又折苕”的故事:韩红刚好心地让郑州市民免费拿萝卜,大家不但不体惜农民种萝卜的辛苦而主动捐献一点成本,还顺手“拿”走很多红薯与蔬菜,让他损失了6、7万元,这种损害他人利益的占便宜行为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难道郑州市民真的穷到这个程度了吗?
当社会一切向钱看的时候,追求个人或者群体利益就成为为人处事的目标,社会道德体系无形之中就变性和堕落了:斤斤计较、尔虞我诈,为了蝇头小利锲而不舍,还美其名曰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真是愧对先人泰伯的高风亮节了。
那么,为什么泰伯的谦让基因在物质更为丰富的今天却失传了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生活何其清苦,有“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样的“三大件”就很满足了,社会好人好事和谦让精神盛行,如今汽车洋房,私人飞机,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骄奢,但精神追求呢?人生的价值难道就是自己的物质享乐了吗?
笔者在海外生活了近20年,深知国外文人大多数喜欢拿领导人开涮,但很少有人敢拿平民百姓说事的道理。因为评论和嘲笑外国领导人没有问题,但评论平民百姓却是雷区,弄不好就会惹上官司。不能“犯众怒”是老祖宗早就警告过的了。所以,这篇文章迟迟不敢写下去,笔者无意与父老乡亲们为难,但是,笔者更深深地担忧中国社会的未来,所以对中国社会的弊端不能熟视无睹。笔者知道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所以一直以来,在外国人面前从来只是夸中国人和为中国人的负面评价辩解,但在中国人之间说说那些破事儿就算自家人在一起相互自我检讨,不是还有“打是亲、骂是爱”的说法嘛。
小时候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在学习雷锋精神和鼓励做好人好事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知道尊老爱幼和礼貌谦让是为人的基本素质。但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儿童大都被作为家里的“小皇帝”来抚养,也没有兄弟姐妹来锻炼和培养正确的社会整体价值观,缺乏谦让精神和奉献情怀就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物质生活比改革开放前丰富很多了,但精神生活却赤贫起来,这才有不少“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感叹。
中国政府倡导和谐社会建设,没有谦让精神,只有竞争意识,社会和谐不了。因为竞争出矛盾,谦让化解矛盾,谦让的核心是无私和博爱,不怕“吃亏”和吃亏是福的思想必须扎根在脑海中才能自觉和自愿地做到谦让。中国的决策者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了,社会反而缺乏谦让精神了呢?
有可能是人口的极度增长,机会相对贫乏的缘故,现代人在机会面前,谁能谦让呢?抓住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这成为了现代人生存技能培养的重要方面。另外,社会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均衡导致的大众不满和恐慌心理,以及为富不仁后的自私造成的社会冷漠应该是重要的原因。通过政府提供免费的社会化服务来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逐渐消除大众的恐慌心理,中国富人也应该坦然面对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积极的慈善事业回馈社会,消除社会的仇富心理,让真情与博爱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谦让之风自然会重新飘荡在神州大地。
"谦让"应该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遗憾,在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找了半天,竟没有梅里古都和泰伯至德无名的踪影,被孔子和历代君王那样推崇的泰伯精神,居然被中国文物部门忽视了。是时候将泰伯的“谦让”精神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向世人推荐了!
建议文化部和文物局以梅里古都和泰伯为主题,拍一部面向海外市场的《至德无名》(Nothing is everything)电影、电视连续剧或动漫作品,来歌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与和善美德,类似于英国打造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情怀,通过推广和挖掘“谦让”文化遗产,把中国人的友善谦让文化内涵(热爱生活、追求真爱,讨厌战争和厌恶权力争夺等主题)作为中国政府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推广的具体文化策略来抓,由有国际经验的导演来执导,作为国家文化工程的重点产品来综合开发。一定能改变西方世界畏惧中国和对中国人所持有的整体偏见。孔子已经走向世界,但带给世界的只是祖先的智慧,泰伯的谦让精神会带给世界中国人的高尚情操,更有利于中国塑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培植中国的战略软实力。
最后,对东道主赞赏的同时,也提出一点建议:虽然泰伯精神的核心是谦让,但是,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泰伯三让王和吴地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梅村人民在这一点上没有必要继承泰伯的谦让精神,应该大方和积极主动地,从民间把泰伯的谦让精神推荐出来和全世界各族人民共享,特别是去感化那些血液中依然流动着剥削和掠夺基因的“好斗”民族,让他们在泰伯精神的启迪和陶冶下,接受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世界观和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建立起一个远离战争、和谐美好的世界新秩序。只有这样,梅村人民才真正继承和发扬了泰伯谦让精神的高风亮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