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新华网
昨天,因为莫名其妙地外部原因,一篇很费心地写好的稿子被“退回”了。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让修改,也不是“毙稿”,处理的人根本都没看稿子,就判了它的“终身监禁”。
我自认还算豁达。码字几年来,被“毙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最初还有点儿玻璃心,现在已经能视若平常了。但像这种一会儿让做,一会儿又不让做,辛苦写出来的东西被弃之如敝履,纵然给他们找了一些“理由”,还是觉得不爽。这种坏情绪一直持续到下班回家,跟家人又唠叨了一通,照例得了很多劝慰的话,又出去跑了一会儿步,心情才慢慢好转起来。但不管怎么说,这事儿让我“纠结”了。
我一直跟自己说,跟朋友说,幸福就是过“不纠结”的生活。不论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论别人界定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我追求的境界就是“不纠结”。比如,物质方面可以适度降低欲望,不需要大房子、豪华车,不用穿名牌,偶尔吃吃路边摊,只要自己能够优雅从容,从这种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为人处事方面可以适度退让,不需要为了职位、地位拼抢,不用别人哄着捧着,只要自己能够内心平和,从平凡的人生中获得满足。
朋友问:适度是什么程度?我答:适度就是“不纠结”。真的,这不是同语反复,也不是死循环。如果没有大房子让你很“纠结”,如果没有买到某件衣服让你很“纠结”,如果没有坐上某个职位让你很“纠结”……无论其它方面怎么好都无法消除这种“纠结”,那就想办法得到它们吧,否则这种没完没了的“纠结”一样会毁掉你的生活。
有时候,人们“纠结”的不是要不要某一样东西,而是在两个东西之间做选择,这种情况更复杂。但我依然觉得,解决的办法就是“不纠结”。不要幻想兼得,现实中两全其美的情况并不多,即便暂时达到了平衡,早晚也会被时间无情打破。选择哪一个会让你相对“不纠结”,或者说,放弃哪一个会让你更加“纠结”,选择与放弃的后果是什么,尽可能的考虑清楚,然后做决定吧。
朋友说:做到这样不容易。当然,何止是不容易,有些时候根本就是很难。比如这个故事:A借给B20万元,B迟迟不还。A虽不着急用这20万,但不要回来就“纠结”。要账过程很艰难,甚至影响到了A的日常工作与生活。A的妻子主张暂时别要了,实在不行就当送给B了吧,反正没有这20万也能过得很好。A不同意,时间长了与妻子由意见分歧到情感疏离,也“纠结”了。至此,A面临了两难选择:要20万,还是要妻子。有人说,肯定是要妻子啊,钱算什么;有人说,毕竟是20万啊,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各异,很难说哪种选择更正确。但最终做决定的,只能是A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承担后果的也只能是他自己。
回到我自己,虽然努力去过“不纠结”的生活,但现实中遭遇的“纠结”并不少。但在“不纠结”大原则的指导下,大多都很快就化解了。比如昨天的“纠结”,我在想到了央视的离职潮后,就彻底放下了。比如某个对我做了不厚道事情的人,我想到他至今仍孤身漂在北京,就让着他吧。“不纠结”了,就可以放下一些东西,收获另一些东西。
说到底,每个鱼缸都有限制,每个人都有选择鱼缸的权利;过“不纠结”的生活无论有多难,选择权都在自己手里。
来源: 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