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证券日报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中就存在更名后,股价大涨的现象,甚至连续涨停,吸引了市场的众多眼球。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81家上市公司进行过股票更名,累计达186次。如果剔除因业绩变动导致的上市公司ST“戴帽”和摘帽等被动更名外,主动更名的上市公司仍有133家之多。
与往年对比,不难发现今年上市公司更名更加频繁。Wind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累计更名169次,其中仅三成属于主动更名;在2014年发生的182次股票简称变更中,因ST帽子的变换被动更名的占比不到一半。今年,仅上半年主动更名公司就已与去年全年的数量不相上下。
笔者认为,有些上市公司的改名是因为重组后公司名称或经营主体变更,这种改名无可厚非,但只是想借着改名而达到不为人知的目的,或者存在更名信息披露不充分,涉嫌误导投资者、甚至不乏内幕交易,那么,对于这种行为就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那么,上市公司缘何热衷于改名?有分析人士认为,除去因正常的并购重组更名换业务外,上市公司更名一方面是 “赶时髦”,吸引投资者眼球;另一方面是“改头换面”,欲将原来的不良记录遮盖。此外,更名成本很低,但更名后收益却可能极高,这也是为什么上市公司热衷更名的主要原因。
对于上市公司的“美颜”行为,有专家建议,股票简称具有一定的外部公共性,特别是在公司主营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股票简称更名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价值取向,就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需要监管机构的介入和有效规范。建议交易所等相关部门有所作为,积极通过问询函等强化信息披露的手段介入。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的这一行为,监管层也已经注意到。今年5月1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上市公司名称带有行业标识性,变更将对投资者辨别价值形成影响。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研究,打击利用热点炒作股票的行为。
上市公司作为各行各业的代表,其主营业务应当具有一定稳定性。更名的无节制,不仅反映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正是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操纵股价行为借机泛滥的表现之一。
笔者体现,上市公司更名一定要谨慎,不要想着改成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会给公司带来大幅的业绩增长。特别是在主业疲软没有主心骨的情况下,如果是为了赶时髦、吸引眼球、追逐热点而任性更名,那么,这种公司迟早会被打出原形。鉴于此,对上市公司任性改名,一定要坚决说“不”。
来源: 证券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