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5|回复: 0

中国乳企为何在新西兰成了“良心企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6 23: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乳企为何在新西兰成了“良心企业”

 中国乳企为何在新西兰成了“良心企业”


    大多数在海外不惜本钱“跑马圈地”抢占奶源制高点的中国乳企。买的时候志在必得,加上当地监管严密,可以“枳逾淮为橘”,回国重新切换回“卖方模式”,会否“枳”的故态重萌?

    “三鹿事件”虽时过境迁,中国乳企口碑却并未被重新扶起。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国内市场总也挽回不了口碑的中国乳企,却在某些海外市场短短几年间便树立起“有担当”的品牌形象:据新西兰媒体称,某中国乳企品牌在新西兰著名奶源地南坎特伯雷地区言必信、行必果,还被当地媒体评论为“企业根本在于责任,中国某品牌便树立了榜样”。

    都说“橘逾淮为枳”,当初“三鹿事件”曝光,以及此后一系列中国食品危机爆发,不少大名鼎鼎、在国外市场口碑不错的国际品牌也深陷其中,不少评论家指出,中国在食品卫生规管、尤其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落实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令相关企业、品牌“犯规”的回报十分丰厚,而一旦失手,风险和成本却与不当得利不成比例,不但让一些国内不法企业横生歹念,也让某些在国外迫于严格规管而循规蹈矩的跨国品牌在中国同样“胆子变大”。

    相反,由于国外市场规管严格,“作恶”成本和风险远大于可能得利,某些在中国市场可以做、敢于做的行为,在彼处就势必不得不收敛,中国乳企在异国他乡的“枳逾淮为橘”,部分奥妙恐在于此。

    当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从新西兰方面的报道可知,在当地树立起“有担当”品牌形象的中国乳企并不在当地出售奶粉或其他乳制品,而是在那个著名的奶源地建立生产基地,收购原料和半成品,简言之,他们是有求于当地、当地人和当地市场。倘不表现出应有的那份担当,原本就是世界著名奶源地的南坎特伯雷地区见多识广的奶农,怕没那么好伺候,收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原料和半成品,吃亏还是自己。

    大多数在海外不惜本钱“跑马圈地”抢占奶源制高点的中国乳企,其最终的成品市场恐怕还在中国国内,非但如此,倘非自感中国市场“足够肥”,它们也不会在海外付出这么多成本。它们在海外买,却回中国卖,买的时候志在必得,加上当地监管严密,可以“枳逾淮为橘”,回国重新切换回“卖方模式”,会否“枳”的故态重萌?

    橘枳之变,很大程度在于“水土”即环境的差异,既然“枳逾淮为橘”是好的监管使然,那么要想避免重蹈“橘逾淮为枳”,就必须加强国内市场的监管、尤其日常监管的力度。

    如前所述,国产奶粉品牌即便采取各种公关补救手段,或人为制造“洗澡洋奶粉”为自己“刷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是市场调节机制施加于不良业者的惩罚,虽然不免株连,却也能迫使相关品牌、业者在故技重施时多一些顾忌,这只“无形的手”由市场管理者加以尊重、扶持,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同样可构成对“橘逾淮为枳”的制约。
  来源: 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6 0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