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医院排行榜可能加重“看病难”
全国医院哪家强?日前,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琅琊榜”在上海发布。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连续第六年,经过大量评审调研工作,推出国内目前最具权威的榜单。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继续名列全国综合排行榜前3名,前10名京沪占了一半。广东今年则共有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深圳晚报》11月17日)
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是由独立第三方进行的公益性项目,在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每一次“最佳医榜”出炉之际,均会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同时也引来社会各界口诛笔伐。
在笔者看来,以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标准的最佳医院评选,具有一定专业性,从纯业务的角度说,这样的排序方法并不无妥,其本身并没有遭到过多质疑。然而,这样的评选也有其弊端:
其一,这个评选有多少民意在其中?医院是否最佳,具有发言权的显然不光是专家、学者,还应该有其服务对象——患者。
其二,支撑最佳医院的,仅仅是高超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吗?不是!最佳医院的标准不仅要包括一些专业条件,也不该排除医学与社会、医生职业精神、医院服务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而在这些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又是民众,而不是专家。
如果评比的标准中没有突出这些选项,那所谓最佳医院之说就难以令人信服,最佳医院也就无法体现出其示范意义。
应当承认,当前各地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导致其长年人满为患,给广大患者就医带来很大不便。而一些基层小医院与各项条件设施较薄弱医院却长年缺乏足够的患者前来就诊,存在医疗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排行榜也有可能激励更多的患者削尖脑袋往那些好医院挤,可能让“看病难”雪上加霜。
以北京为例,此次公布的最佳医院中的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都是长久以来的挂号重灾区。不少外地的患者,要付出大量住宿成本和时间成本,才能挂上专家号。医院不堪重负、影响科研,医患关系也受到影响。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少数“最佳医院”集中,显然与医疗体制改革初衷背道而驰。正如媒体评论所言:“最佳医院评选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推手”。
还有,榜单的社会认可度越高,它对医生的引导和心理暗示越强烈,也会使人才的配置进一步失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医疗公平并不是说医院之间不能有规模和水平差距,但当这种差距过大,而且有些差距是由“有形的手”推动形成的,就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改进。“高富帅”式的星级医院不能有效满足多数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是未来医疗机构改革的终极目标。最佳医院过于扎堆大城市,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也再一次呼吁有关方面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诚然,病有所医,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生病了都想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从长远看,最好的治疗不等于都到大医院治疗,最好的治疗也不等于最贵的治疗,最好的治疗应该就地就近享受到最适合、最优惠、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反映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应大力开展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增加就诊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切实推行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流动执业等举措,更好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更大程度上缓解民众看病难问题。
只有“病有所医”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社会获得满意共识的情况下,人们对最佳医院榜单才不会有今日的不适。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