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或者不生,这是个问题
娶妻生子人生大事。古时候,无论平民还是望族,都会想尽办法增加生养儿子的机会,因为家族血脉需要继承。时至今天科技和理念日新月异,生或者不生,生男还是生女,始终是亘古不变的家庭选题。
生存环境的种种限制,往往成为人类进取、创新、努力的动力,比如生育,从远古至今,绝大多数时候生育被膜拜、被祈祷、被鼓励,原因很简单:在艰苦环境下求得繁衍。在1900年,地球上不少地方人的寿命只有23岁,那时候全球只有16亿人口,当时的人们如果对生育有计划和期望,那就是设法多生并且活下来,因为人力是劳力、是战斗力、是生存力。100多年过去,现在世界总人口是73亿多,每年增长约8000多万人,由于生存条件更好、人均寿命更长,地球上的人口还在迅速增加。自然条件对生育不再是重大限制,而对生育的烦恼仍在两个方向加重:一些地方出生率偏高,另外一些地方生育率则偏低。
人类生育最重大的一次革命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种神奇的药丸让人控制生育真正成为可能。1969年联合国设立了人口基金,对生育实行计划成为关乎发展的全球性事业。那时候,在不少经济社会先发地区,尽管存在理念和宗教的争论,计划生育变得普遍:计划数量以及计划男女。
只有极少家庭愿意无节制生育,况且养育成本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结果,一对中产阶级夫妇抚养一个孩子至18岁,大约要花费近3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孩子上大学的10多万美元费用。
母亲的年龄和职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妇女推迟婚育年龄,要等到自己实现一定的职业目标后再考虑这一问题。 这就意味着头胎生育年龄要延至生理不是最理想的35至39岁。
离婚更为普遍的今天,也衍生出生育的难题。是否需要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以组成名副其实的家庭呢?另外,医学进步也提出了令人头疼的问题。越来越多出生时就有缺陷的婴儿现在能够活更长时间了。他们的父母必须做出决定:究竟是把所有精力和爱心都奉献给那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呢,还是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
从全球范围看,人口在增长,但具体到不少国家,出生率不断下降成为难题。比如韩国,政府曾多年推行每户最多只能要两个孩子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但近些年急剧下降的出生率令政府迅速改变政策,鼓励人们生育,国家甚至为国民提供免费的输精管和输卵管疏通手术,鼓励有了两个孩子的夫妇生育。
地球人口总数的增长也并非意味着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和人口与环境更为协调。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总人口将达90亿左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到20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现在并没有多大差别,仍将保持在13亿左右;人口的增长基本上都发生在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那里的人口将由现在的51亿增加到77亿,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承受严重的贫困、饥饿、疾病、文盲和失业等问题的冲击,人口增长的衍生问题不会减轻。
生或者不生,生一个还是两个或者更多,这对一个家庭而言不是小事,对地球而言更是大事。联合国曾在这个世纪初发表报告预测,世界人口(当时为63亿人)将可能在300年后维持在90亿至100亿人,这一数字是建立在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两个孩子这一 生育水平基础上的。而最高增长的预测,是以世界各国的妇女平均每人在此基础上多生育1/4个孩子为依据,那么世界人口到2300年将达到364亿人,那意味人口的爆炸,而如果以每个妇女少生育1/4个孩子作预测,世界人口到2300年将可能减少到23亿人,那意味地球人类可能濒危。
那么,人口列车会驶向哪里?
人口学家推断,人口列车虽然现在仍在隆隆前进,但可能正历史性地逐渐减速。而且当人口熟练地控制生育并有效延长寿命时,更要未雨绸缪地应对新的问题——如果人们活得更长,人口便不仅更多,而且更老,更虚弱,而地球资源的支持能力更薄弱,养活现有的73亿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已经过度开发。因此,如果以生态学角度,将人类繁衍与地球承受对照观察,我们真不能太乐观。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