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4|回复: 0

青年艺术展扎堆成“艺术选秀”:有人获益 有人存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8 19: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蒹葭 于 2016-2-28 19:56 编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青年艺术展扎堆成“艺术选秀”:有人获益 有人存疑

青年艺术展扎堆成“艺术选秀”:有人获益 有人存疑
2015年“青年艺术100”入围作品赵延斌的《啊!No.8》。

本报记者陈涛

明天,2016年度“青年艺术100”全国海选将迎来征集作品的最后一天。走过5年的这个青年艺术选秀平台,设置的唯一门槛是“报名者为1980年后生人”。事实上,国内打着“青年艺术”旗号的舞台,远不止这一个。从“CAFAM未来展”到“大学生提名展”,从“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到“新星星艺术节”,几近扎堆。

不过,当回望这些宣称为青年艺术家做推广的平台,不难发现,它们中绝大多数虽已走过5个年头,可真正推出的冒尖儿80后艺术家没几个。喧嚣背后,有着怎样的暗流涌动?

资本热衷“希望工程”

与国内艺术市场持续低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年艺术”俨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标签。不少年轻艺术家获得了比他们的前辈多得多的露脸机会。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艺术家徐累感叹,在他创作的年代,年轻人要想出名,几乎只有全国美展这一条路可走,而当下,众多资本出力搞艺术“希望工程”,给后生们的选择太多了。

创办于2011年的“青年艺术100”,是国内出现较早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几乎与之前后脚,众多主打“青年艺术”概念的项目陆续上马。诸如中央美术学院的“CAFAM未来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CYAP)”、北京时代美术馆的“旋构塔”,以及今日美术馆的“大学生提名展”。“青年艺术家的‘春天’几乎瞬间到来了。”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这些年屡屡受邀担任这类项目的专家评委,“一年下来,差不多有六七个吧。”

不过,这要搁在六七年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很多年轻艺术家第一次参展就是在‘青年艺术100’这个平台,在此之前他们中很多人的履历几乎是空白的,没有任何展览经历。”“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崭露头角的机会,一些艺术家才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画,与外界真正发生了关联。

在798蜂巢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看来,出现此类平台井喷,与这两年新进场的艺术机构不无关系,“它们为了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必然会关注此前少有人问津的青年艺术领域。只不过,有的选择扶持,有的冠以评奖。”

青年艺术家“咸鱼翻身”

青年艺术家王泓阳,就是借助“青年艺术100”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从河北一所美术院校毕业后的三四年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他,都是在艺考培训班讲课谋生。“当我在犹豫是否到了放弃艺术的时候,一个面向我们这些无名气、无本钱的舞台从天而降。”王泓阳入围了2012年的“青年艺术100”,不久就受到了藏家的关注。自嘲“咸鱼翻身”的他屡屡感念这个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舞台。

在“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看来,青年艺术家获得藏家青睐,与这两年藏家结构的变化关联密切。“不可否认,收藏界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一批新进场的青年藏家显然更容易与年纪相仿的艺术家产生共鸣。”他发现,近些年介入青年艺术收藏的藏家不少为70后、80后,他们与当下被划归为青年艺术家的群体,有近乎一致的成长经历,更能从他们的作品里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生活感受。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相比于那些明星画家,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更适合新入场藏家“练手”。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品定价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如此亲民的价格,让新藏家愿意挑选上一批。大韵堂艺术机构的掌门人蔡万霖是位资深藏家,在他看来,与上一代专门搞收藏的群体不同,这批新兴藏家大多拥有自己的事业,绝大多数是因为喜欢才进入这个行当,“出于喜欢而不是投资的收藏,让他们较少受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而更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审美。”

避免沦为“无公害艺术”

不过,王泓阳只属于少数,更多青年艺术家其实被淹没在了艺术“希望工程”本身的光环之下。

青年艺术家刘窗这些年受邀参展的频次越来越高,不过他并不会刻意去接近“青年艺术”平台。“身为青年艺术家,至为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对这个时代的态度。”在他看来,一些以“选秀”为目的的“青年艺术”展,过于追求技术层面的东西,往往忽视了艺术的本源。从而让展览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很容易成为一种毫无营养的“无公害艺术”。他在不少这类展览上看到,“脑洞大开”的90后固然很有想象力,可由于人生经历单薄,创作难免欠缺深度,更多在视觉效果上秀技巧,很少看到他们对当下社会提出时代命题或是作出某种回应,“失去了思考,艺术就没了活力。”

面对有人质疑,彭玮认为,作为一个不谈盈利模式的平台,“青年艺术100”这些年坚持了对学术前瞻性的把握。“最初我们提出‘当代水墨’‘新抽象’概念时,不少人根本不理解。现在这类作品火了,证明依靠学术性选出来的作品类型,肯定要先于市场。”

策展人盛葳担任过多类青年艺术展的评委,他认为,这些应运而生的平台发挥了它的作用。不过,当下大部分青年艺术平台仅凭一腔热情和乐观预期在做,缺乏有效的造血机制,很难长久。艺术批评家胡斌也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办展场次和交易量,而是应关注艺术本身,尽可能给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选项,而不是替他们做规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4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