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89|回复: 0

“独立之精神”:从1947年《美术年鉴》看民国美术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7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蒹葭 于 2016-2-27 22:45 编辑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朱浩云

“独立之精神”:从1947年《美术年鉴》看民国美术界

“独立之精神”:从1947年《美术年鉴》看民国美术界

导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座右铭,实际也是民国时文化艺术领域特别是学术界普遍奉行的思想理念。那时,美术界可谓流派纷呈,名家林立,大师辈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国时期许多名家到了建国后,无论是地位、影响,还是艺术成就的评价已变得面目全非,有的书画家在民国时地位显赫,占尽风光,建国后却一落千丈,销声匿迹;有的书画家在民国时期地位一般、评价不高,甚至作品都无人问津,建国后却是备受推崇、大红大紫。所以,笔者常常扪心自问,难道民国美术评论界、书画家、藏家眼光有问题?最近,笔者通过研读1947年《美术年鉴》,发现该《美术年鉴》为人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回味,特别是对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美术界有着积极的意义。

1947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编印了一本《美术年鉴》(实际发行为1948年,简称《年鉴》),也是建国前唯一发行的一本《年鉴》,书中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真实反映了近代特别是民国美术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此《年鉴》发行后即引发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就人类文化史料而言,有其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而《年鉴》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已为近年来美术史研究工作者所关注,加上《年鉴》迄今已近70年,当时发行量不多,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已很少,据悉,不少藏家或是美术爱好者为购买此书可谓煞费苦心、四处奔波,前几年,各地拍卖场上曾有露面,如上海国拍2008年春季,该《年鉴》拍到1.2万元,2015年上海工美也推出过一本,成交价为4600元。总之,现在要觅一本1947年编印发行的《年鉴》实属不易。好在2008年上海社科院用影印方式再版了此书,结果很受读者的欢迎。对这本民国编印的《年鉴》,它的意义可谓不同寻常。(附图1、2)

构思独具匠心布局考虑周详

众所周知,1947年正是社会动荡、两党交战、兵荒马乱之际。当年3月,上海美术界名人虞文、郑午昌、王扆昌、孙雪泥、江寒汀等发起成立了“上海美术茶会”,得到全国美术界的热烈响应,一年之内会员人数由68名猛增到两千,以致有人满之患。美术茶会成立不久,自创刊物《美》,后王扆昌等人倡议编辑1947年《美术年鉴》。这是中国艺术界破天荒的创举。《年鉴》编辑初衷,只是记录1947年的美术动态,作为茶会的纪念性收藏。始料不及的是,应征的文稿画稿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纷繁的稿件洋洋洒洒达百万言之多,使得《年鉴》编辑规模不得不扩张。为此,编印工作从1947年开始一直到1948年10月出版发行,历时15个月,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因为是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所以著录的内容不限于1947年度,亦涵盖了清代中晚期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1736-1911年)和民国元年(1912年)以来的相关美术史料内容,包括著录美术院校和美术社团史111个,记录了近代美术家传略1454篇、美术作品730幅,收录美术论文51篇,以及美术展览活动一览,美术家师承关系一览,文字容量百万字以上,还附有中国画、书法、篆刻、西洋画、雕塑、木刻版画、图案设计等大量美术作品图录,内容相当丰富,文献弥足珍贵。正如《年鉴》编辑蒋孝游在《编辑感言》所归纳:

1、本书编辑,殊无前例,规划未周,遗漏殊多。矧篇幅有限,门类繁杂,审选抉择,不易公允。兼以从事者仅属数人,心力有限,自觉涉笔粗疏,编次凌乱,尚冀博雅诸君,正其谬误。

2、本书集,原以三十六年之美术界动态为限,惟团体史料,自清末以降,素乏纪录,恐其湮没,尽加搜罗。

3、美术家传记:分书法,国画,篆刻,西画,雕塑,摄影,建筑设计,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竹刻,木刻,漫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等,各冠于姓氏之前。并以笔划多寡,顺序排列。偶有次序错落,则循照相铜版行列,不得不然。

《年鉴》尽管为民间筹措资金编印,但《年鉴》仍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如书名《美术年鉴》由时任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长张道藩题写,再版影印本则去掉了张道藩的落款,改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扉页刊用了时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申报》董事长潘公展题写的“美术年鉴”。之后又刊用了三张人物照片,分别为张道藩头像、潘公展夫妇照和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虞文头像。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美术年鉴》书名的题写还是三张人物照片,都是当时官方文化领域的头面人物,恐《年鉴》也想借助官方力量,使其更具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三张照片之后,为编审委员会委员和支援团体及海上著名书法家马公愚和李健为《年鉴》的题词。

《年鉴》共分13卷或是13个章节,分别为序文、目录、史料、师门记略、美术家传略、书法、国画、篆刻、西画、雕塑、摄影、图案、论文,可以说,13卷囊括了中国美术的各个领域。为了显示《年鉴》的权威性,每个卷名分别请当时美术界大佬题写,分别由严独鹤、李秋君、庞元济、张乃燕、吴湖帆、马公愚、郑午昌、王福闇、颜文樑、张充仁、郎静山、陆丹林题写。《年鉴》的序文有张道藩、李熙谋、虞文、郑午昌、颜文樑、汪亚尘、陆丹林、汪声远、孙雪泥、王进珊、许士琪、张延章、俞建华、蒋锡颐等十四位名人作序。美术家传略:分书法,国画,篆刻,西画,雕塑,摄影,建筑设计,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竹刻,木刻,漫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等,各冠于姓氏之前。论文的选择也是煞费苦心,从众多论文中精心挑选了51篇,著名的有许士琪的《美育与民族精神》、虞文的《“美”和美术家》、刘海粟的《艺术的革命观》、吕凤子的《艺术制作》、傅抱石的《中国艺术与中国艺人》、颜文樑的《谈文与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与建国》、丰子恺的《中国的特色》、潘天寿的《佛教与中国绘画》、郑午昌的《中国绘画思想到宋代》、俞建华的《山水松石格之研究》、秦宣夫的《读“我们怎样看中国画”》、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陶冷月的《国画的研究》、陆丹林的《美是什么》、姜丹书的《倒退五六十年的我与图画》、王小摩的《画道论》、胡亚光的《造像概论》、常书鸿的《敦煌漆艺》、郎静山的《集锦照相》、叶恭绰的《我国雕塑漫话》、宗白华的《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陆元鼎的《画人生活》等。

如此构思布局可以看出编委考虑之周详,用心之良苦。

编撰队伍整齐众人协力完成

由于该《年鉴》内容极其丰富、时间跨度大、涉足领域广,编撰工作量很大。当我们翻开《年鉴》时,不难发现600多页的《年鉴》当时印刷字体很小,如果稍微放大一点恐要突破1千页,文字约70万字,若加上图片文字,字数要突破百万。至于涉及的门类几乎涵盖美术各个方面,其中还包括著录美术院校和美术社团史,记录近代美术家传略、美术作品,收录美术论文。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时,参与编撰人员深感工程浩大,前无定例,既担心太繁复,又恐怕有遗漏;众多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审定选择,不易公允;编辑人员严重不足,狭窄的办公场地不堪重负,有限的预算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但是,他们怀着一股满腔热情投身到《年鉴》编撰工作中。有专家曾分析,将近70万字(连图片版面超过100万字)的一部《年鉴》,仅用了15个月,而且这15个月还包括排版印刷。要知道60年前,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U盘,没有打印,全部要靠一支笔一张纸手工誊写,铅字排版,照相拼贴来完成这部《年鉴》的编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别的不说,单以美术家姓名排序为例就很费时费力。至于校对,工作量自不待言,校对后,交印刷厂排版。印刷厂排版后,先印成小样,校对无误后方能付印。所以,洋洋七十万字,能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工,决非易事。所以,为确保《年鉴》出版,市文委会组建了强大的编辑团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