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3|回复: 0

“微信课程群”让我越来越爱不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9 09: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课程群”让我越来越爱不起

“微信课程群”让我越来越爱不起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一个课程群中,大部分人除了抢红包、发表情,大多数时候处于“潜水”状态。

  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微信时代,这种原始本性表现为热衷于发起群聊。建群与我们的社交生活水乳交融:扫二维码、他人邀请、面对面建群……入群方法层出不穷。微信群聊的共享性和即时性弥补了邮件回复延迟和教学网单向接收信息的劣势,因而几乎每门课都有相应的课程群。

  有趣的是,每学期开学,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加入群聊”和“开启消息免打扰”的提示中交替操作,这两步操作凸显了我们对课程群中的矛盾与纠结。我们既害怕缺席课程讨论,错过重要的通知信息,又厌恶密集的信息轰炸,何况其中大都是无意义的社交。课程群让人越来越爱不起。

  在我看来,课程群的主要目的是课程信息发布和组织课程讨论。然而,微信群天然带有社交属性,在这样的媒介中进行信息发布,必然增加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红包和表情包也在课程群泛滥成灾。入群后,一些老师有时会发红包给学生,领了红包,同学们也会发个表情表示感谢,一个个表情转眼成了几十上百条的未读信息,点开提示匆匆浏览甚至不浏览就关闭窗口的大有人在,自然可能有重要通知成为信息大海中的漏网之鱼。再加上接力式的回发红包,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效处理信息,似乎并不容易。

  课程群本来承担的课程讨论功能也被弱化。在一个课程群中,大部分人除了抢红包、发表情,大多数时候处于“潜水”状态。这种“沉默的大多数”和活跃的少数之间形成反差,意味着课程群讨论功能失灵。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与微信群的社交属性不无关系。红包和表情以及其他社交信息,使讨论离散,将意义切割,最后消解了成员的讨论热情。尤其是在不熟悉其他成员的课程群中,成员的“潜水”现象更加明显,“围观”成为第一选择。当对课程有疑问时,人们倾向于使用更加深入和便捷的私聊,这进一步使得课程群的讨论功能弱化。

  当然,讨论功能失灵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讨论。偶尔也有关于课程的讨论,但是其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前几天,一位任课老师将外校一位同学拉进课程群,为的是讨论一下她的一篇文章。关于辩论有句名言是“真理越辩越明”,即使面对无法定夺真理与否的议题,通过思想碰撞也能形成更加明晰的判断。然而那天的辩论却让我看到了“鸡同鸭讲”,辩论没有促进理解,而是更加确定“我才是对的”。高质量、有效的讨论要有一定的前提,例如对认同基本概念、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在讨论的时候不能人身攻击、恶意揣测、排资论辈等,如果不能遵循这些前提,那么所谓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自我的话语体系中坚守价值阵地。然而,在微信群的话语氛围中,缺乏一套大家都认可的公共讨论规则,也缺乏保证这套规则顺利实行的组织者,所以很难达到真正辩论的目的。我不否认有人通过这种讨论提高了逻辑思辨及表达能力,但是就一个课程群来说,脱离了良性辩论,还有什么意义?

  微信课程群让人越来越爱不起的地方在于:无效信息越来越多且将持续存在,而相关的课程讨论功能也在微信的社交属性中逐渐被弱化,不变的似乎只有我们持续的建群热情。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