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申(201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公祭活动以“慎终追远、传承文明”为主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承办。与往年相比,今年新增加了全国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兵代表,时代楷模、杰出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和三秦楷模代表。
黄帝陵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古墓葬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尊崇和景仰的民族圣地。中华民族对黄帝陵的保护与祭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曾率十八万大军祭拜黄帝陵;唐、宋、元都有祭祀、修葺、保护黄帝陵的确切记载;明清时期,祭祀黄帝陵是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黄帝陵轩辕庙至今保存有150余通历代祭祀、保护黄帝陵和颂扬黄帝功德的致祭碑、纪事碑和题字、题词、题咏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先生委派代表团致祭黄帝陵,祭词中“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充满民族自信,至今传咏。1937年清明节,在民族抗日危难之际,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祭黄帝陵文》,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出师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题写“黄帝陵”碑。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高度概括了黄帝陵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的意义与实质。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将精神标识比喻为一种容器,里面保存着历史文化脉络,它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芯片”,藏着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和密码。
对于轩辕黄帝,肖云儒用血缘之祖、道德楷模和思维原型三个称谓来描述。他说,也正因为黄帝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从古至今对于黄帝的祭祀活动香火不绝。从最早出于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到后来形成对黄帝人格的崇拜——崇拜他的开拓精神,他的思想和胸怀。
肖云儒说,我们在黄帝陵祭祖,弘扬这个精神标识,是为了精神家园的恢复与振兴,为”中国梦“精神的凝聚添一把火。这也是每年清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代表齐聚陕西,举行公祭人文初祖大典的原因。 “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场,然后通过全民传播出去,成为一个全社会的心理场,这就是一种凝聚力。”肖云儒说。
为更好的保护传承黄帝陵文化资源,赋予黄帝陵在新时代新的文化气息,经省政府批准,2013年8月,陕西省黄帝陵保护工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征集黄帝陵标识设计方案的公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征集到200余幅作品,后经专家评审,有6幅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为优化标识作品,我们又委托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延安大学、西部网等单位的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深化设计,专业设计团队提供的作品经专家评选出意向作品,再对意向作品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经省政府审定,确定了今天发布的黄帝陵标识。
黄帝陵标识创意新颖,寓意深刻,色彩质朴,庄重独特,极具唯一性与识别性,诠释了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和习近平总书记“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主视觉,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突显了黄帝陵的崇高伟大。相信这将是黄帝陵的一张烫金名片,成为黄帝陵保护管理、祭祀研究、规划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载体和文化象征。
中华文明有自己的源头,从黄帝开始,5000多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就是文明所产生的正面社会作用。”皇帝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专家学者们研讨认为,黄帝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还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张岂之表示,中华文明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继续推动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
“今天种下的这棵柏树,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全家人一起来,再为它润土、施肥。”来自台湾高雄的邱振璋在陕西黄帝陵“炎黄子孙林”虔敬地种下了一棵柏树。万余名海内外华人齐聚桥山,缅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同植“连根柏”,表达对轩辕黄帝的虔诚心意和缅怀之情。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植树缅怀先人的传统。黄帝手植的“轩辕柏”,被誉为“神州古树木之首”,历经5000年风雨至今仍傲立于桥山之巅。
首次参加清明公祭黄帝活动的邱振璋告诉记者,黄帝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符号。此次身临其境感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公祭黄帝典礼,并在桥山种下“连根柏”,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饮水思源的内涵。
“中国的变化令世界震惊,让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倍感自豪。”非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名誉总会长陈源渊表示,有幸能在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中华民族的崛起,感到非常骄傲。
在种植现场,65岁的陈源渊精心为树苗培土、浇水,动作利落,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他说,这次来到黄帝陵祭拜轩辕黄帝,既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的传承。“种下树苗的瞬间,倍感亲切欣慰。”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华人开始有规模的到黄帝陵寻根祭祖。截至目前,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
在“炎黄子孙林”种植现场,记者看到港澳台侨同胞们细心地为树木培土、浇水,为黄帝陵再添新绿。
陕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白慧芳表示,在始祖陵前共植“连根柏”,寄托了华夏儿女对轩辕黄帝的无限缅怀。桥山万株松柏共生共荣,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心同德、情系中华的美好象征,更承载着海内外同胞虔诚的敬祖之心,和浓浓的爱国情谊。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精神的源头,黄帝陵是这个源头的象征。桥山苍苍,沮水泱泱,一如华夏文明的血脉同根同祖、生生不息。数万棵松柏长青不凋,见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梦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滋养、孕育和哺乳,为其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整体,包含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中华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身份认同的基础。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优良传统,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巨大思想资源宝库。
几度出现的辉煌盛世,确立了构筑中国梦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辉煌盛世。这为我们畅想中国梦提供了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古代中国在秦、汉、唐、元、明、清都出现过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曾经的辉煌盛世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系,即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各国都有精神标识,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把美国自由平等的精神展现出来;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工业社会向传统建筑的反叛,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标志。”肖云儒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长眠之地,黄帝陵和自由女神,埃菲尔铁塔一样,符合精神标识的全部要求,是中华民族的“门牌号”。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根本就在于精神的层面,在于精神的文化内核,在于根本的核心价值。文化的核心价值一定是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才是这种文化能够传留久远的根本的原因和内核。中祭祀黄帝、研讨黄帝文化,就是为了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实现创新,推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大发展。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根据 陕西日报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