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11日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单元板块连续第二年设立了“一带一路单元”,通过对“一带一路”代表国家影片的展映,让观众集中欣赏沿线国家的电影艺术,展现各国鲜明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6月14日,本届电影节召开了“一带一路·世界电影”的电影论坛,参加本届电影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这次战略合作的签订还包括了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和埃及开罗电影节这三家国际A类电影节的代表。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上,电影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电影节和“一带一路”的首次联姻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当今世界上9大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等著名电影节齐名,2016年是第十九届,是国内最权威、最顶级的电影节之一。
“一带一路”的出现与目前中国产能过剩、能源资源依赖度高等国内背景有直接关系。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周边地区整体经济、政治状态良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邻国与中国的合作意愿强烈。“一带一路”依靠中国和周边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已经形成的领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共赢的合作。“一带一路”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仅在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电影节和“一带一路”的首次联姻就出现在2015年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丝绸之路风貌”与“金砖五国焦点”两大展映单元,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了解“一带一路”沿线以及金砖国家的文化风情。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共有11部影片参加“丝绸之路风貌”单元的展映,包括伊朗的《女儿,母亲,女儿》、尼泊尔的《阿Q图尔克》、爱沙尼亚的《横风之中》、斯洛伐克的《穷途末路》、菲律宾的《鞋都往事》、印度尼西亚的《日末浮生》、马来西亚的《救世男子汉》等11部影片。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影响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风貌特征。去年展映的影片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人文风貌,传承了丝路精神,弘扬了丝路文化,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新的文化纽带。
从展映单元到电影节“重要看点”
2016年,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完成了电影节上的“转型升级”,从去年的展映单元一举跃升为“重要看点”,在本届电影节上处处都可以看见“一带一路的因素”。在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选阶段,多部来自沿线国家电影人的作品入围,如芬兰影片《恶之花》、波兰影片《弗罗斯特,凌晨四点》、德国波兰合拍片《听见寂静》等,在观众和评委之中收获不俗的评价。除此之外,来自印度、泰国、伊朗、捷克、以色列等国家的影片也在不同的单元中相继展出,这些影片在展示当地人文风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交流“一带一路”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上首次为“一带一路”设立了专区,在这个专区中,中国拍摄的“一带一路”影片和沿线国家的电影项目都可以在此进行展示以及洽谈版权的交易、影片项目的投资等,开展多角度的合作。大量“一带一路”的相关影片和影视项目纷纷涌入该专区对影片项目进行宣传推广。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突破440亿,观影人次突破11亿,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电影市场蓬勃的发展前景,引起了沿线国家的电影制作人及其影视投资方的极大兴趣。
6月14日,在 “一带一路·世界电影”的电影论坛上,参加本届电影节的沿线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这次战略合作的签订还包括了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和埃及开罗电影节这三家国际A类电影节的代表。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电影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通过镜头语言传达直击人心的力量。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这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相比,技术的差距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并非不可超越,中国电影市场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几千年来的文明底蕴是好莱坞所不可比拟的,所以中国的剧本素材可以说更为丰富且更具特色。综合市场和内容的因素,这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电影成为主要文化输出角色以及沿线国家对中国电影市场展现出极大兴趣的重要原因。
“一带一路”下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国全方面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外交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2001年,我国的“走出去工程”正式启动,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发展的新一轮黄金期。在不断提升自身影片质量、扩大电影市场规模的基础上,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逐渐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境外44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共举办了65次电影节活动,展映影片452部;有345部国产影片和合拍影片参加了29个地区的99个国际电影节,其中70部影片在22个电影节上获得117个奖项。在2005年到2014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到了207.66亿元。尤其是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首次突破440亿,成为世界第二大影片市场,超越北美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可以说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看到中国电影借助“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快速崛起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发展局限性。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发展蓬勃、活力旺盛,但是中国电影包括合拍片整体质量良莠不齐,优质影片集中表现在少数影视公司、电影制作人、导演身上,其他影片的质量波动较大。和好莱坞相比尚未形成系统的工业工艺流程,难以保证整体影片的质量水平。其次,纵观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美人鱼》票房突破30亿,《捉妖记》票房24亿,还有《煎饼侠》《夏洛特烦恼》《泰囧》等突出的影片几乎集中于喜剧电影,类型单一成为阻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大重要因素,也造成了之前制片人跪求影院排片的尴尬窘境,商业电影集中于喜剧片,文艺片票房无市场成为目前中国电影的突出属性。再次,中国电影虽然素材来源广泛,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故事创作丰富,但是缺乏会“讲故事”的人,同时国人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造成创作雷同,“抄袭”“山寨”蔚然成风,如较有争议的《汽车人总动员》和《赛车总动员》,《港囧》和《预产期》,《煎饼侠》和《包芬格计划》等,不管抄袭与否都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著名导演李安发言表明观点:中国电影长路漫漫走,电影业发展不能着急,不要掉入资本“抢钱”的陷阱。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超过北美是迟早的事情,不如让艺术和商业同行。李安作为“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意见或许能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些许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带一路”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之下,中国的电影要带给全世界什么、展现给全世界什么样的面貌将会是所有电影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根据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