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大气不如北京,温柔不如苏州,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成都的安逸,但它是一座让人容易感受到幸福的城市。生在湖光云影里的无锡隐约在太湖之滨的氤氲水汽里,像躲在轻纱后那柔若无骨的芊芊少女在你身边嫣然巧笑,你只能任自己在太湖之滨的湖韵画意中渐渐沉醉。
无锡安镇镇历史源远流长。古称西堠村,相传为南塘设堠之地。明洪武年间因安汝德墓又称安家坟前。清乾隆年间,安氏兴盛,遂称安镇,为锡东大镇。境内山水秀美,风景怡人,名胜古迹遍布,名人志士辈出。有胶山、翠屏山、吼山、白丹山、鸡笼山、凤凰山、嵩山等名胜,古迹有窦乳泉、安国墓遗址前的石马、晶尸与石鼓、安石洞、山庄河焦墩等。明朝以铜活字印刷而名闻中外的安国葬于胶山寺左侧,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之墓座落在安镇查桥境内。李纲、张巡、安国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了宝贵财富和深远影响。
近代的安镇,又是农民运动和抗日的前哨阵地。锡东农运会在此诞生,安镇东街的"三善堂"曾是无锡县农民革命军司令部所在地。查桥曾是锡江游击中心和抗日根据地,无锡县抗日联合政府在厚桥召开成立大会,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曾在安镇驻扎。作为革命老区的安镇,处处留下了先烈们的战斗足迹。
安镇沿河两岸错落民居,街道有西向东大约有一公里左右,原本东西走向在河道上架有三座平板梁桥,东街稍的仁济桥最长,用的石料也是最长最厚,由断桥遗址看出,当年的安镇是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北部又是群山延绵数里。
如今的新安镇新街坐落在群山与老街的之间,一边是人声鼎沸汽车如梭的景象,一边是幽静的流水人家,形成了一种鲜明反差。
小笼包,当地人又称小笼馒头,以皮薄卤多而誉遍沪、宁、杭一带,是无锡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 无锡小笼包史。 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 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
老街记载着安镇的历史,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73岁的金祖兴,站在这条他出生并生活了一辈子的老街上,眯起眼睛,鼻子深吸一口气,好像闻到了小时候街对面点心店里飘来的香味,脸上泛起了笑容:“那时几分钱一个的海棠糕、梅花糕,热乎乎地一出锅就去买来,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香。”说起过去,如今略显凋敝的老街在他眼里立马变了样,那些依次铺开的蚕丝店、圆木店、南北货行、水果行好像全都活过来似的,紧闭的店铺门板被一排排重新打开了,人们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多好的一条街,拆掉了很可惜。”金祖兴说。现在的老街上还保留着一些老店面,其中有一家在无锡和周边城市小有名气的中医诊所,这里的“马氏膏药”还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马靖毅告诉记者,马家世世代代在这里开诊所,安镇老街的“马氏膏药”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块招牌,如果将来要拆迁、搬走,她还真是有点舍不得。
原本一条完整的老街,被一刀切成二段,造了座公路桥,沿河建筑全毁。如果能够保留住古镇延续,一边是背靠着群山的现代化安镇,一边是寻幽访古的安镇老街,两者融合在这样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幸福与满足的。
拆迁给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在灭失很多生活记忆和历史遗迹,很多存留几十年上百年的建筑因城市改造而消失,一个个乡愁符号、乡愁故事也随着这样的“巨变”而被遗忘。在大规模拆迁建设的趋势中,安镇老街等老建筑的命运现在还不得而知。如果能够延续老街的历史,保留和恢复一部分典型老建筑,保留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那么,一边是背靠群山的现代化安镇,一边是可供寻幽访古的安镇老街,两者相融,安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将不会被割断,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会感到更加幸福和满足。 寻找乡愁记忆 |老无锡口中的安镇过往,那些割舍不掉的遗存、老街,还记得吗?-爱财经网
中央在提出推进城镇化时,强调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番话语的背后,强调的是城镇化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尊重,体现了城镇化的本质:“以人为本”。
“记得住乡愁”,是一种召唤,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要求。行进在现代化征途上的无锡,同样需要呵护自然的馈赠,珍藏文明的印迹,留下先辈创业、创造、生活的刻痕,为这座城市,留下可供后人铭记,可供海内外游子怀想,可供五湖四海游客品赏的有形、无形的“集体记忆”。
根据新浪旅游、无锡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