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三届粤商大会在广州长隆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全国工商联主席王欽敏、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朱小丹等领导出席大会,大会还隆重表彰了“2016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上榜企业并颁发牌匾。
此次粤商大会万商云集,出席会议的粤商总人数近1500人,超历史规模。在全球经济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曾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粤商该如何应对经济变局,继续保持领跑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香江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志强。
刘志强认为,此次粤商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战略目标,“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都为包括粤商在内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指明了创新、创造、创业的前途和方向。当下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粤商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大有可为。
针对如何看待粤商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刘志强认为,粤商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粤商不仅和徽商、晋商、苏商、浙商等并列五大商帮,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商业文明的引领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清代十三行,粤商都把中华大地丰饶的物产,通过海运抵达南洋、波斯湾,甚至遥远的欧洲,同时也把东南亚、非洲乃至西洋的珍稀商品通过贸易带回祖国,在清代末期,十三行是和东印度公司并列的全球贸易的最大寡头。粤商身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东,更是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先锋军和开拓者的使命与角色。
新粤商如何适应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无疑是此次大会热点话题之一。总理曾用“务实、创新”四个字精辟地阐述广东人精神,其中创新是新粤商精神的核心,也是新粤商精神的灵魂”,刘志强向记者表示。
在当天的大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为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揭牌。这是广东首个民营企业联合投资平台,首期资本金达160亿元,将以“金融控股+上市公司跨界合作”为方向,通过搭建资本桥梁为广东各行业民企打通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通道。
为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共促民营经济大发展,会上,广东省工商联分别与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等12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本次签约授信金额共4.8万亿元,签约金融机构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省工商联推荐企业及其它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在本届大会上,“新粤商精神”也引起业界热议。出席粤商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香江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志强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出发,粤商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前,身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东民营企业,更要主动承担起“一带一路”倡议开拓者的使命与角色。
“新时期也呼唤新粤商。广东既是互联网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在我看来,新粤商当下最紧迫最直接的精神要旨,是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核心竞争力。”他说。
广东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看到民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的新发展,粤商就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把追求技术进步与满足消费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加快企业技术商业运用,最终实现内生驱动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更上一层,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除此之外,刘志强还进一步阐述道,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处在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大力推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新粤商的责任和任务。广东作为互联网大省、制造业大省,就要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推动商业模式的大创新大突破大发展。因此新粤商当下最紧迫最直接的精神要旨,是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核心竞争力。
而香江集团早在2012年,就创建了“金海马电子商城”,打造了“互联网+家居”电子商务平台,以智慧、智能为定向,创新“智家居、智出行、智安全、智健康”等全线新产品,打通智能家居产业链,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链,构建老百姓的“智能生态生活圈”.香江集团不久前刚制订的未来五年战略目标:以“产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金融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为重点,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这和国家大战略方向完全一致,也和新粤商的创新精神相吻合。
据记者了解,香江集团创立于1990年,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覆盖商贸流通、金融投资、健康产业等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香江集团的发展史,见证了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粤商群体的崛起和作为。香江集团在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努力回报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既创造商业文明,又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粤商,香江集团从1992年捐助第一批慈善救助资金,到2005年获得国家民政部001号批文核准,创立了首个国家级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至今已经累计向社会捐助了10亿多元。
那么粤商参与“一带一路”当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整个“一带一路”计划而言,必须恪守的三大原则是开放、商业化和适度;对于粤商而言,在这三大全局性原则之下,还需注意以下三项原则: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规避政治性风险;优先推进国内产业转移而非国际产业转移。
“海丝”更胜陆地丝路
为什么要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而不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直观的原因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陆地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规模、基础和发展潜力差距甚远,前者胜于后者多矣。
正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分量和发展空间远非陆地丝绸之路所能比拟,我们对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必保,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覆盖中亚和部分西亚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实际上应该以攻为粤守。对于远离丝绸之路经济带、但直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广东而言,重点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更为重要,更为现实。
从更大背景上考察,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而不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也是实施适度原则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走出“韬光养晦”,走向适度“有所作为”,因此尤其需要准确把握整体投入的总量和方向,避免滥用力量。历史上滥用力量的教训可谓多矣,尤其是新兴大国,倘若犯下这样的错误,其结果通常是起飞夭折,雄心壮志化为泡影;今天,在“一带一路”热潮中,我们也需要保持冷静头脑,要明白,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未必完全切合实际,不少是相关地方政府或外国政府希望沾光,为此拼命扩大“一带一路”范畴,以便把本地 / 本国包括进去,或是夸大本地 /本国所处方向的经济政治重要性。中国和中央政府不能扮演“人傻钱多”的角色,从事实务的经济界人士更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贸然听信忽悠而把真金白银投入风险过高、预期回报过低的地方。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我们很难带动全部 64 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因为要想依靠中国一国之力,在一个计划的框架下带动 60 多个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超出了国力;但我们能够给这么多国家提供竞争发展的机会,有能力带动其中有勇气、有毅力、有智慧切实自我改革的国家发展。
规避政治性风险更是任何跨国经营活动都必须注意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规避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影响较大地区的政治暴力风险。
过剩产能再认识
过剩产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对压缩过剩产能、重复建设提出了很多意见,“一带一路”也被说成是过剩产能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是否“重复建设”,不能纯粹从工艺设备角度测算最优经济规模,要按生存法判断。不能以过了一定的年限是否有许多设备、工厂被淘汰来判断是否构成了重复建设和浪费,而是要看这个时期里面它的投资是否已经收回而且赢得一定的利润。如果这样的目的达到了,即使工厂淘汰破产,这种所谓的“重复建设”在经济上面也是合理的。在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以国内市场容量判断是否过剩,尤其不能以萧条时期的国内市场判断是否过剩。要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看包括海外在内的整个市场需求是否与我们的产能匹配。尤其不能仅仅看到萧条时期,还要看到未来景气时期,产能是否足以为未来的景气时期做好准备。尤其我们被很多国家作为赶超对手目标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够给竞争对手拱手让出市场。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化解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压缩国内产能加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产能一条路,而是可以选择推动贸易伙伴扩大开放,增加出口;对于企业而言,出口比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小得多。由于初级产品行情下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谈判地位削弱,我们可以借助他们需要中国帮助的时机要求他们扩大开放市场。
不仅如此,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环境在很多国家并不具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土地制度……缺一不可,我们很多企业搬迁出去之后估计效率会大大下降,未必能够经受得住开放环境中国内、东亚同行的竞争,那时候又会给我们留下棘手的问题麻烦。这个风险,在钢铁行业中尤为突出。我们要看到眼前,也要看到日后。
有些国内产业产能过剩,实际上相当部分源于原料不足,出口市场没有打开。典型如炼油产业。2013 年,全国炼油能力利用率为67%;按照已经在建的炼油厂计算,2015 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 7.4 亿吨,2020 年将达到 9.1 亿吨,平均开工率 67%。对这种情况,国内淘汰低水平、高污染不达标炼油厂是正确的,盲目要求推动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设厂是错误的,因为炼油厂投资浩大,沉没成本惊人,容易招引匪帮,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都很高,对人力资源要求也高,还要经受开放市场下的竞争。对这种情况,更应该做的恐怕是与阿拉伯等产油国协商,增加其原油在中国炼制的数量,开展和扩大石油加工贸易,那样对我们更有利。
根据 新华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