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9|回复: 0

“一带一路”更像中药,而香港正是”可以帮助这个处方写得更精准的一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4 0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fbfca22b8aa6513e.jpg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机器人工程师,毕业前先在学校实验室向教授学习基础知识,毕业后可以赴海外留学,将来进入与机器人行业相关的企业工作。”

  这是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就读的刘约翰的梦想。刘约翰生于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那一年。对这些出生于香港回归前后、“一国两制”下成长的青少年,人们称之为“回归一代”。

  这19年来,他们经历着香港特区发生的大小事情,与这片土地一起走过低谷与高潮。同年轻的香港特区一样,他们既迎来了风华正茂的岁月,也难免面临“青春期躁动”的困扰。

  “回归之后港人当家做主,对自己的生活、文化,甚至环境都有了新的思考。相较于上一辈而言,我们这一代香港年轻人更关心本地的社会事务。”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港生陈天虹说。

  陈天虹4年前从香港大学硕士毕业,选择“北上”继续深造。“我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南方,来北方读书,可以获得‘北方’的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获得更多探索事物的角度。”

  来内地四年,陈天虹不仅仅是“读万卷书”,更利用时间“行万里路”。最近1个半月,他已经游走了西北、西南、东北的9个省区。

t01a2ddfa719e006c53.jpg

  游历中,陈天虹印象最深的是“到处都在修地铁”,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地区在科技、经济、民生等方面发展速度不比内地一线城市弱,国家的软实力比从前有很大的进步。

  即将博士毕业的陈天虹将返回香港工作。回港后,他希望能充分利用到他在内地的学习经验,从事与内地香港教育相关的工作,推动两地的教育发展,取长补短。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香港这一代青少年面临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梦想,对家园的发展抱有期待,各人早在心底描绘出一幅幅未来的蓝图。

  正是出于能为香港、内地的共同繁荣施展自身才华的渴望,他们对于香港的教育、社会的纷争、与其他地方相比的竞争力等议题都非常关注,也希望香港将来继续发展、减少纷争、更加融洽。

  在公屋长大的刘约翰,特别体会到香港青年人的不易,尤其关注香港高企的楼价。他认为,这是他们一代人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楼价如此高,我希望政府可以大刀阔斧改革,让青年人可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

  这一代普遍感受到竞争的激烈。今年14岁的香港少年梁思宏即将升读高中。从小到大,梁思宏一直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上各种补习班,不停追赶大大小小的目标,跨越不同的障碍。

  不过,他在学业上努力奋斗的同时,并没有把梦想埋没,不忘为自己订立职业志向:投身“杏林”。“我梦想将来能当一名医生,因为家里人很多都是长者,希望能尽我的能力照顾和帮助他们。”

  虽然梁思宏来自中产家庭,并不愁衣食。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依然充满了对将来拥有安稳生活的期望,靠自己双手打拼的渴求。从现实角度看,在香港当医生收入高,他向记者表示,希望赚取理想的薪酬,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样出生于1997年,刘约翰的大学同学张辉力对于将来似乎少了一份激情,平淡生活便是他最大的愿望。“我想在家读好书然后求到一个好职位,以后平安地生活。”

  中学就读国际学校、来自富裕家庭的张辉力坦言,自己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比较少,也不热衷于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可是近几年香港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让他对这些问题日渐关注起来:“我认为政府一定要与民众沟通对话。”

t01ab824ce00bdb449e.jpg

  张辉力并不认为社会矛盾和撕裂等问题来自于内地人来港。他认为,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两地人员往来日渐密切,两地保持良性互动很重要,希望双方都能释放更多的善意。

  刘约翰认为,香港与内地同心协力是必须的,“这关乎港人的福祉”。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需要背靠祖国发展,虽然内地与香港彼此之间的互信和沟通仍有些摩擦,但应该会逐步得到改善。

  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港青周诗妤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已经不亚于香港。尤其是内地近些年的蓬勃创新氛围让她备受感染,她考虑自己毕业后“在内地发展,可能在餐饮或新媒体方面进行创业。”

  “因为‘占中’等事件,外界有的人对我们这一代可能抱有误解,认为我们太过偏激。其实,参加占中的只是香港年轻人中极少的部分,并不代表所有香港年轻人的想法。”周诗妤说,“我们这一代也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现在香港年轻人常常以主观的方式想问题,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希望年轻人去到别的国家交流,培养同理心,学会尊重、包容、负责任,做到‘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彭韵僖近日出席 “一带一路”专题讲座会,致辞时对在场的香港青年学生寄予厚望。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但让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有了更大施展平台,也给香港年轻人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香港书店里,就时常见到有年轻人捧着“一带一路”相关书籍细细品读。香港首个以大学生为听众对象的“一带一路”专题讲座会在期待中如约而至。讲座会邀请国家商务部驻港贸易处负责人和香港贸易发展局高级研究人员现身说法,为香港大学生们介绍“一带一路”的有关知识和进展情况。

  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在讲座中把“一带一路”生动地比喻为“一道中医的处方”,把传统经济合作模式喻作“西药”。有别于西药清晰明确的服用指示和处方,“一带一路”更像中药,具有更多自由发展空间,而香港正是”可以帮助这个处方写得更精准的一员”。在这当中,年轻人的作用不可或缺。

  会场上探讨气氛浓郁,学生们认真听讲并做笔记。会后近200名学生向组织者——未来之星同学会发来电子邮件,讲述了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思考。

t01643412714b5b0333.jpg

  香港城市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四年级生汤裕彤表示:“现在的青年成为了香港社会最活跃、最核心的元素,更加可以在‘一带一路’机遇到来之际扮演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五年级生张心怡也认为:“在中国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当自满的井底之蛙。假若我们不愿参与其中,不愿去配合,只会逐渐被边缘化。”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二年级生邓颖敏认为:“青年有时间、有精力发展自己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协调者、建设者、文化交流大使的时候,也是在挑战自己打破固有安全区的时候。青年最珍贵的就在于勇敢,勇敢地走出去,一切的机遇源于敢想敢做。就算只是担当一位友谊大使,一样可以好好发挥自己。”

  据悉,当天的讲座会由香港知名青少年交流团体未来之星同学会主办。讲座会以在线自由报名的方式面向全港公开招募学生听众,近500名香港大学生踊跃报名。除了举办讲座,主办方表示,约30名香港大学生将于12月18日至27日,前往“一带一路”沿线的巴尔干半岛三国交流访问。浸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三年级学生江泽鸣说,这次去的国家非常特别,平时也鲜有接触,“希望有新的发现“,期待访问结束后回来跟大家分享。

  类似赶赴相关国家广交朋友的举措,越来越多。比如,香港青年协会推出了“一带一路一友情”计划,鼓励本地青年走出去,探访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城市。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公民教育委员会今年也首次推出了 “‘一带一路’交流资助计划”。

  今年2月,香港青年协会计划刚一推出,就收到千余份报名表,大部分来自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青年。翻开旅游计划书,可以看到一个个充满创意的行程:5名大学生将前往俄罗斯,与当地人进行料理比赛;数名在职青年将走访东帝汶天然香枧品牌的生产村庄及社企,共同打造高增值项目;6位香港医学生与斯里兰卡医学生合作进行社区外展行动……

  彭韵僖指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沟通,包括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的沟通,更包括“民心相通“,这对香港年轻人将来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汤裕彤深有感触地说,香港腾飞的历史,就是述说一代又一代香港青年抓住国家发展机遇、灵活应变、艰苦奋斗的历史。香港大学翻译系三年级学生彭珍妮表示,有很多人认为,香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相比上一代只需努力奋斗就能改变社会经济地位,这一代的青年似乎对社会失去信心,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机遇, “一带一路”推行就代表了香港当代青年机遇的来临。

  通过“走出去”接触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有助于直观了解“一带一路”。香港城市大学测量学三年级生黄慧心认为:“香港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经验有限,尤其对这些国家的宗教、文化、社会和经济制度缺乏了解,此乃香港发展成‘超级联系人’的最大挑战之一。”

  因此她建议:“政府应设立‘多元文化交流基金’,鼓励不同机构和少数族裔团体在香港举办交流活动。还应增加大专院校交换生和交换学者计划、工作实习计划、海外义工服务计划等,以丰富香港青年在‘一带一路’议题上的交流与体验形式。同时,学校在教育通识课程中,也应加入伊斯兰商业法规内容、国际地缘政治知识等相关的国际元素。”

  与香港近日出现的少数“港独”分子侮辱国家、鼓吹分裂的闹剧相反,香港高校青年学子们表现出的对相关倡议、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以及渴望抓住机遇、参与其中的热情,既是对彭韵僖等长辈期望的回应,更代表了香港青年一代的主流姿态。

  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