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提出的合作投资概念远远超过了传统贸易投资领域,进入了横跨各个经济领域、跨越贸易壁垒合作的新纪元。”在近日举行的德国法兰克福第19届欧元金融周“中国日”论坛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亚洲办公室主任田中兼介这样定义“一带一路”的非凡意义。田中兼介表示,“一带一路”促进了创新,尤其是建立绿色丝绸之路,可以有利保护自然环境,促进沿路国家经济相得益彰地长期可持续增长。“创新不仅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G20杭州峰会在中国倡导下达成的共识”。
田中兼介强调,“一带一路”首先会促进沿线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中亚和南亚各国铁路货运。“中亚、南亚的基础设施需求很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出现在所有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中”。
欧洲作为“一带一路”的终点,在中欧班列推进方面不断发展。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已开通中欧班列共计39条线路,逐步形成了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2015年,中欧间共开行班列815列,中德间达400多列。中德之间货运班列运载量达3万个集装箱,到2020年,预计达到每年约10万个集装箱。今年3月份,中国铁路同德国铁路签订备忘录,双方将在中欧铁路运输物流、加大集装箱列车开行力度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开展合作。中国中车已在爱尔兰、塞尔维亚、英国和西班牙获得铁路客车、货车订单;匈塞铁路已经开工,2017年建成后将成为中欧地区重要运输大动脉;旨在促进“互联互通”的新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其中德国敦豪集团(DHL)准备依托“一带一路”构建新的业务架构,推出成都—伊斯坦布尔、越南—中国—欧洲等运输线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亚洲和欧洲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欧盟提出的"容克投资计划"和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有许多契合点,双方可以实现对接,共同参与项目投资。”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一带一路”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互利共赢,更是促进和平稳定之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好事。
杜塞尔多夫作为两条重要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义新欧”的重要枢纽,将直接从“一带一路”中受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在改变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正在和中国一同发展。”杜塞尔多夫市市长盖泽尔指出,据德方统计,北威州已成为中国赴德企业投资的首选地,已有900多家中资企业入驻北威州。与此同时,2700多家北威州企业到中国投资。“杜塞尔多夫乃至北威州,都是中德经贸合作的受益者。”因此,杜塞尔多夫市政府积极牵头,连同北威州政府及议会,于今年11月份发起了为期6天的首届“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活动。这也成为第一个由德方政府牵头发起的、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动。
除了提供部分活动资金和近27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北威州议会还邀请了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和德国等国的艺术家和学者,在集装箱改造的展示厅内驻留创作,通过书籍、绘画和工艺品等,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风貌。"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之路,通过文化拉近沿线国家的距离,深化彼此交流。”北威州议会副议长帕普克表示,只有民心相通,通过文化层面增进彼此的了解,才能减少隔阂,增加信任,增进合作的愿望。
10日,以“变局下的包容成长”为主题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举行。德国前总统、IM前总裁霍斯特·科勒在会上表示,在反全球化思潮兴起的当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应成为更好的全球化标杆。
科勒表示,世界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正在减弱,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在加强,在西方国家,民族派试图利用恐慌和不确定为自己争取利益,比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新当选的总统特朗普,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全球化投的不信任票。
“似乎很多人都相信,我们现在要构建一堵墙,无论是现实意义的墙,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墙,只有构建出了这一堵墙才是通往成功的秘诀。”科勒称,“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近代史中凡是闭关锁国的国家都受到了极度严格的惩罚。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了上世纪的大萧条。作为一位柏林市的市民,我可以这样说,柏林的繁荣始于柏林墙倒塌之后,而不是柏林墙修建之时,所以,让我们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科勒认为,全球化满足了大部分国家和大部分人的利益,无可否认也造就了一些失败者。“但不应拒绝全球化。”他表示,如果各国都回到短视的民粹主义,认为国际事务是一场非你即我的游戏,就没有机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互惠互利的明智分工和合作,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对抗金融危机,战胜流行病,让经济增长让位于底层的数十亿人口脱离贫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这些倡议做政治上的投入。我们需要依赖合作,而不是对立。”
对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科勒称,繁荣和包容的中国是世界之幸,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目标,也应该是其对外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指导方针。他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来的非常符合时机,它连接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加强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关系,为了实现这一承诺,需要使“一带一路”成为更好的全球化的一个标杆,让这一倡议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满足当前国际形势的需求。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停下脚步,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观察人士认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经济全球化终将浩浩荡荡地向前发展。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通生产要素全球流通渠道,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推动均衡、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举世瞩目,为全球化进程带来“三大利好”。
【利好一:破解全球化困境】
过去3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推进速度之快、拓展范围之广超乎想象。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经济要素如资本、信息、资源、产品和其他相关因素如人员、技术、思想的跨国流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快速增长。
全球知名战略家、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指出,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黄金年代。在地球村里,人们的生活、国家的运转都已离不开全球化,无法想象重新回到孤立保守的老路上。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衍生出的诸如国家间发展不均衡、全球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例如,全球化鼓励竞争和效率,但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参差不齐:一些国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尽管加入世界经济分工,但长期徘徊在全球价值链中下游;一些欠发达国家更是由于缺乏科技、运输等方面优势,并没有被纳入全球价值链,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特别是英国选择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黑天鹅”事件将全球化推到一个十字路口。
专家认为,只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并且破解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经济全球化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
【利好二:塑造更健康全球化】
“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合作新趋势,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共识。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指出,“一带一路”基于所有参与国的互利互惠,是国际关系和世界贸易的新模式,将使全球化变得公平而且富有人性。
“如果在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缺乏保障,很难融入全球化的生产活动, 一带一路 可以为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融入全球化的接口。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脱贫道路上得到证实,”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黄薇说。
“美国人在售卖坦克,中国人却在提供挖掘机,”康纳在其“脸书”个人主页上如是写道。
他指出,全球互联互通的革命已经开启,而中国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人类在未来40年内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将超过以前4000年的总和。铁路、公路、隧道、电网、电缆的建设,将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三年来,一幅连接东西方的互联互通超级版图浮出水面。从穿越中亚腹地的塔吉克斯坦瓦亚铁路,到连接东南亚岛屿的印尼塔扬大桥;从横贯东欧平原的匈塞铁路,到跨越非洲大陆的亚吉铁路,全球互联互通版图打上了清晰的中国印记。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30多个沿线国家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中国话语权的增强,新一轮全球化将以均衡、包容发展为要义。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带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产业投资合作获得新动力,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联合国方面认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个最重要支撑点,期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从推动经济发展到促进政治、社会领域的融合,“一带一路”将给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带来机遇。
【利好三:重构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倡议,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物流通道的同时,还通过产能合作帮助他们发展纺织、家电、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重点工业部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中获得了世界工厂地位,目前开始进行产业调整升级,并为此出台“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望转移到“一带一路”参与国。
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将为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加入世界经济分工的机会。这些国家有望搭上新一轮全球化列车,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逐渐形成联动式发展和生产链。
以纺织业为例。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国纺织业正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等国转移。孟加拉国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地,中国人开设的纺织厂、制衣厂随处可见。
上海东方国际集团负责人介绍,在孟加拉国进行服装生产对国内服装行业产生了拉动作用。一方面,孟加拉国产业链不全,许多高质量的原材料和纺织机械基本来自中国;另一方面,国内的服装销售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订单转移到孟加拉国生产降低了成本。此外,到孟加拉国设厂有助于国内产品结构调整,将简单加工转移到这边,国内可以更专注产品设计和研发。
在“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来自中国新疆的中泰集团不仅向当地棉农传授棉花种植技术,还设立了一家纺织品工厂,成衣生产车间也在规划中。塔吉克斯坦由此被纳入全球纺织产业链。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专家贾纳别科夫说,历史上由于海上贸易的盛行和美元单极货币结算体系,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许多欧亚内陆国家失去了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一带一路”构想让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元化,推动经济有序、多元、健康发展,为重塑新时代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
阿根廷“亚洲和阿根廷”研究中心主任古斯塔沃指出:“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通过重塑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编织一张立体化的贸易投资网络,让过去居于全球化边缘的次区域国家获得发展机会,新时代的探险者们将沿着这条新的丝绸之路发掘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现代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与全球化未来发展并驾齐驱的必然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顺应世界格局变化大势,“一带一路”不仅将推动全球化向均衡、包容方向发展,也将促进全球治理机制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迈进。
根据 中国经济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