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6|回复: 0

导演用影像的衔接来带给我心下的森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0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是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都活了,他们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行走,而我为了看清他们,不由地挺直了腰板。

  ——《罗曼蒂克消亡史》

t013fd9848b1ec52467.jpg

  年度文艺巨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成为文艺青年热议的中心,里面的人物似乎各有指代,比如袁泉演的吴小姐,有点像是影后胡蝶。但电影把胡蝶刻画成一个旧式的柔软得不得不屈从的刘慧芳,未必符合实际。

  胡蝶一生沧桑,经历复杂,但跟她同时代的阮玲玉相比,她算是以富寿终老。说起情感生活的缘起,胡蝶和阮玲玉有极为相似的地方,第一任同居男友皆是小男人,小男人不能适应她们地位的变化和事业的上升,软饭硬吃导致感情破裂。然后她们转身就遇上了有备而来有家有室的茶叶商人,而胡蝶比阮玲玉运气更不好的是,抗战时期的重庆还遇上戴笠,戴笠公然送给胡的老公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大赚其钱,自己将胡蝶金屋藏娇。但是不是就真的是含恨呢,这大概是她在战后释放出的辩白,沈醉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述了戴笠与胡蝶在重庆时期的相处细节,似乎还两情融洽。

  同是广东老乡,同是大明星,却因为性格的不同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面对情感纠葛,阮玲玉是无比较真十分痛苦,而胡蝶的态度则是小心谨慎一概否认,她在刘慧琴代笔的自传里,对于那段最难以自圆其说的重庆往事是这样解释的:“关于这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成了确凿的事,现在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我觉得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

  胡蝶与戴好过,但奇迹般地,她老公并不计较,后来他们定居香港卖热水瓶卖得蛮好,但不久潘有声患肝癌去世,当时已快五十岁的影后毅然在息影十年之后重下银海。林海音在《遥念胡蝶》中提到,潘有声去世后,胡蝶遇上了一位故人朱先生,朱先生原是电影片场的少年场工,因出差错被导演骂,胡蝶看不过便帮口了几句,几十年后朱先生已成为成功商人,两人也曾论及婚嫁,“胡蝶非常忠厚,不愿拆散人家夫妻,便未成婚。”朱先生来往日本台湾做生意,也曾对胡的朋友说他愿意照顾胡蝶,胡蝶对朋友也并不隐瞒,可能是为了方方面面的顾虑。但她在自传里丝毫未提此事,只说自己住在台北天母的山居岁月非常愉快,因为有很多老朋友,还可以种种花,唱唱戏。

t01c99b7b9f3e84c6ae.png

  1975年,67岁的胡蝶移居加拿大,投靠妹妹和儿子,一人独居滨海大厦,温哥华的人谁也不知道这个笑咪咪的老妇人是1930年代名震江湖的胡蝶。 “现实生活是这样,舞台上也是这样,不能永远是主角。”1989年4月23日,一代名伶轻呼一声蝴蝶飞走了悄然谢世。自始至终,胡蝶都小心守护着她安宁的晚年,自传里凡有涉及他人者均语句中庸,不愿招惹任何是非,替自己、替儿子、替所有人爱着体面,如她自己所说“我一向比较达观,视人生如演戏……我时常安慰自己,苦戏总会演完。”

  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晶莹通透的琉璃多么易碎,而老辣润泽的紫砂壶最终能守住那日暮的余辉。

  学生时代,我们的老师常常在课堂内外慨叹,你们根本比不上某某届的学生,他们那届出了好多人,细细勘察,的确如此。交朋识友,会觉得,某一批朋友,特别容易契合,在一起也特别欢乐。旁观娱乐圈,会发现,中戏北影,总有某届学生格外出色。看电影,人们总会提到1994年,那一年,全世界都出现了无数至今被人铭记的电影。看历史,也会发现,某个年代,群星璀璨,精英荟萃,遍布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企业家,甚至大黑帮头子。人类好像会在某个年代,突然走出一个大牛市,在很短时间走到巅峰,然后见顶,然后蛰伏很久,直到下一个牛市出现。

  《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一个“开到荼蘼”的故事。故事涉及到的那十几年,是乱世,是风云际会的年代,却在阴差阳错间,成了老上海的黄金时代,也成了人们的黄金时代。于是会成就陆先生那样一批人,他们是黑帮,但是守规矩、重情义、有风度,有自己的底线和界限。他们穿得精致体面,胡茬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理得纹丝不乱,出门必然穿长衫、戴礼帽,陆先生遇到刺杀,离开现场,也是快步疾走,并没有风度尽失地逃窜,性瘾患者如小六,调情的手段,也不过是丢个手绢在地上。

  日常生活,也是按时按点,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三餐要按时开,粥要配精致的小菜,咸一点淡一点,对管家来说,都是当天的大事。开饭的时候,家人必须要聚在一起,除非有重要的应酬。

  处世为人,也是规矩密布。陆先生像是周围人的老班长,也是那个时代的老班长,成天操心的是“只要是为了上海好”,担心的是上海被损毁。他调解工人罢工,暗杀投靠了日本人的帮中兄弟,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复仇,对上门求助的女明星以礼相待。女人也一样亮烈,老五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但遇到国仇家恨,毫不含糊,亲身上阵刺杀叛徒,女明星吴小姐,遭遇强权胁迫,依然等待丈夫的一句承诺。

  所谓罗曼蒂克,就是这些规矩,这些情义,这些底线,这些界限,人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也看得到自己在别人眼睛里的投影。

  这样一个罗曼蒂克的时代,需要长期的铺垫和酝酿。以陆先生为例,成就他这样一个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一种解释是,杜江演的“童子鸡”就是他的前史,其实何止“童子鸡”,杜淳演的车夫,也未尝不是陆先生,黑帮里每一个穿黑衣戴礼帽的喽啰,也都是他的前生前世。他必然也是从乡下来,在某处有个相好,最终淡忘,他必然也是从站在帮会主人门外啃干粮的小喽啰做起,从杀人收账做起,一步步成为上海王。不仅个人在酝酿自己的黄金时代,整个上海也都在铺垫和酝酿吧,许多人辛苦工作,许多人经商放贷,许多人读书写作,许多人在深宅大院里教子育女,女孩拼命长大,长成金枝玉叶,男孩努力出头,长成玉树临风。最后的结果,就是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上海,繁华盛大,是世俗生活的顶峰,几十年上百年,也没被人超越。

  但好景不常在,陆先生担忧的,就是世俗生活的沦陷,是惘惘的威胁:“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的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这段话,也类似张爱玲的说法:“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对于“没有正常情感的人”都是些什么人,有各种解释,我觉得那些解释都太具体了,那些人其实就是时势派来的,真相是,一个时代的能量要用完了,K线出现了背离,见顶了,马上就是断崖式的下跌。这个时代的能量和灵性,就这么用完了。伤悼似乎也不对,因为很快又是另一个时代,另一场铺垫、酝酿,最后走向一场新的花事,但那似乎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我们常常觉得老上海像个不可思议的传奇,不太像真的,因为那是另一个系统下的荼靡花事。上世纪80年代,我家订着一本上海出品的杂志,名叫《青年一代》,杂志里常常刊登老上海轶事,霞飞路轶事,火柴大王的生平故事,有一次刊登了一篇《“上海小姐”之死》,就是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的那个故事。当时感觉不像真的,感觉像是很久之前的古代的事,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里面的时间是真实的,老上海的全盛年代,距离我出生,也不过30年,距离现在,也才70年。但感觉上,那已经是亚特兰蒂斯一样的往事,虽然有正史有野史,有电影有照片,但已经成了神话。所以上海才能由人阐释,用各种手法,各种腔调,例如《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时候有点遗憾,不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段花事的前奏,还是尾声,是一段新的时代周期的开始,还是全盛,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该不该向着命运烈火投身。但一粥一饭,一日三餐,也是我们的罗曼蒂克。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她是残茧,亦是被剥光的芭蕉。

  《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以陆先生和小六为代表的——上海的灵与肉——相继消亡的历史。

  这消亡的遗韵,则是落在片尾。电影的结尾处,陆先生脱帽,手臂抬成十字架形。投降或自我救赎?那个属于杜先生的上海离开了。他孑然一身,身无长物。没有小六,没有王妈,车夫也没有。他彼时内穿中式服装,外穿西装,这是他的内心矛盾,也是他的下台鞠躬。

  陆先生也应该是在此时,才终于放下上海和放过自己的吧?

  在程耳的同名小说中这样写到:“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了香港,死前在没有值得记述的事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t012ed7090607ca2326.jpg

  留在上海的小六,等待她的是什么?新生吗?在那样一个即将到来的,黄老板也免不了要扫大街和倒马桶的新时代?

  和陆先生及小六形成对称关系的,是“妹夫”渡部。这是电影中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人。在中国电影中,从来没有一个日本人被拍得这样好,这样淋漓尽致。

  渡部是战争时代的畸形产物,他潜伏起来对抗中国,甚至不惜伤害妻子的性命,虽然他对妻子和两个儿子有亲情。(片尾在他明知签了引渡书就会死,为了保住儿子他还是签了。)他虽然把小六当作性奴囚禁了若干年,却并没有在最终夺取她的性命。这也最终成了他的罪恶的最重要人证。

  这些设计说明导演并没有把他推入极端人格,而是让他作为一个人更加可信,也更加可怕。

  电影中所有重大的故事都和他有关。他的人性完全是靠剪接的错落呈现的。

  一日,他躺在床上,神似凝重,陆小姐走到床边,他先是作出求欢的举动,后又紧紧抱住。直到后来电影补叙出是渡部做出杀掉陆先生的决定,我们才知道这是渡部的内心挣扎和不舍。

  后来在如圣颂般《Where are youfather?》(《你在何处,我父》)的童声歌吟中,我们看到陆小姐死后俯趴着,看到她未闭上的眼睛,慢慢洇开的血。不说话的镜头此时告诉了我们: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丈夫有那样的一抱!在她临死前一秒。

  这让我在回想时产生了更大的震动。而且它比顺序讲述要好。在谜底揭开的一刻,它使人惊,也使人更深刻地触摸到了人性。“原来他是一个坏人!”,观众看到中间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使我们对他的认知,简直如刀錾斧刻般强烈。

  说到剪接,程耳的风格是果断,凌厉,美学追求强烈,却并不和内容产生冲突,使人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而且,他的剪接手法,回旋式的讲述方式,无微不至地体现了他感兴趣的是环境中的人。

  比如电影的开篇,渡部走进镜头,背立站在中间。在和雅、低调的屏风前,黑色和暖黄色的构图中,他更衣准备入浴。他有条不紊脱去上衣,裸出后背,然后去解日式的腰带……电影随即在此处掐断。

  此后的场景是,一辆车在夜间远处的草丛中行进,画面雅致美丽,车上坐着将被送离上海的女人。她妆容精致,百无聊赖,同时前途茫茫。可能她在想着一个辽远的,还算不错的未来。她有着“有望近乎无望”的一种心情。然后,电影再次掐断了,开始讲茶楼里的故事。

  这和程耳的上部电影《边境风云》的开头手法几乎一样。这两个并置的场景,是非常令人难忘的开篇。这样的设置所构成的张力,也使整个电影虽然散,却极为抓人。他是用非线性的叙事,同时达到了意味深长。看完整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那短短的几分钟,是两个人——“妹夫”渡部和小六——人生中几乎最重要的时刻。

  “妹夫”渡部解掉腰带后,去泡澡时,他做出了杀掉陆先生并殃及妻子生命的决定。小六在车里不久就被渡部强奸,走上一个令她做梦都不敢相信的囚禁之路。

t0123d1c494fd952b78.jpg

  渡部既是人前的绅士,又是背后的浪人。他有着高级的智慧,优雅的外表,可是他的心像海一样深,隐藏着龌龊的东西。

  在最著名的关于日本的社会学著作《菊与刀》中,曾这样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在他送小六前往苏州的路途中,当往前线的士兵的卡车刺激到他。他仿佛忽然醒悟这是一个乱世,因此打量这在车灯照耀下无比精致的女人。他原始的野性被唤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他终于决定一露峥嵘。

  全片浅野忠信的表演就像最灵活的算盘珠,在一根人性的横杆上滑来滑去。他在茶室时儒雅,在日本餐厅喂猫时严冷、在搂抱妻子时温情、在囚禁小六时野蛮、在战俘营再见杜先生时刁滑无赖,他的表演都可以通行无阻,顺滑无碍,充分展现了表演的实力。

  电影还顺带次第结束了一些无法继续的姻缘或情感:“妹夫”渡部和陆小姐、吴小姐和她的丈夫、陆先生和老五、陆先生和小六、童子鸡和老家的相好。这每一段情缘,电影的表达都不同,有的是正面叙述,有的是顺笔带出,有的草蛇灰线,有的故作掩映,可均精彩无比。

  如果时代的罗曼蒂克是一个怀旧的幻想,那么这些实实在在的感情离散,就真的构成了一部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

  根据北青艺评、新闻晨报、财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9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