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0|回复: 0

藏式建筑就是涂抹在雪域高原画布上的最美的颜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20: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ffca0a49ce3179f7.jpg

  西藏的山美水美,但是假如没有蓝天白云之下白红黄黑色彩浓艳的藏式建筑点缀,山川将逊色不少。

  寺院建筑

  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德格古建筑的主体。寺院建筑保持了古碉式建筑中结构合理、造型美、风格突出的特点》还糅合了其它类型的建筑形式,加之社会的人力、财力都耗费在寺院建筑上,所以寺院建筑集中地体现了藏族建筑艺术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在地形选择上,寺院多选择环境较好,地势险要之处依山而建。建筑连绵起伏,层楼叠阁,很有巍峨耸峙、栋字庄严的气势。

  大殿 寺院大殿的修筑先按其高度确定收分系数,再计算墙脚的宽度,确定基础埋置的深度和基槽宽度,基脚用石块砌成。墙身用土质粘结坚硬的有机质泥灰土和黄土夯筑。一般采用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当墙体筑到一层高时,就可以按照大殿的面积,根据一定的距离立柱头。柱头多为圆形,讲究的柱和梁加工成方形,大梁横向铺设,外纵墙及柱头承受大梁传下的荷量。模条纵向铺设,外横墙承受檩子传下的荷载,檩条上密铺小木条,将模条间空隙铺满,再密铺一层小树枝,最后用泥土夯平。底层楼面盖好后,继续筑上层墙体。房顶做法与楼面大致相同,只是泥土选择更严格,要求细且粘以防漏雨。寺院大殿的边玛墙,用一种叫娘热的灌木枝条捆成手臂粗细的小把,上下用木钉固定。一端染成黑色,整齐设于房顶做成女儿墙,象征天与地之间中界,边玛檐墙上口做出圆形白点一圈,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立体工程完工以后,才安装大门,寺院大殿的四周墙体一般不设窗户。

t012e990fbb328064dc.jpg

  大殿建筑完工后,第二步是装饰。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寺跷建筑必须是抗色真备。大殿的外墙,用一种叫"左"的红色泥土涂成红色(萨迦教派涂有红、黄、黑三种色),殿门的门框经木工精雕细琢后,再分层彩绘精细图案,厚厚的两扇大门涂以丹漆,上中下三处分别用铜质或铁质镶嵌有梵文六字真经的箍带包扎,配钵式或兽式门环中吊,以示法门森严。大殿顶上用宝珠、宝瓶、金龌和莲花组成金黄色的宝幢,宝幢两旁配置菩提金羊(苟经院为镏金孔雀)。大殿内部则更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铜铸和泥塑的菩萨,穿金戴银,姿态备异,四周墙壁画满各种壁图,画幅之间的空白,用各种各样的图案过渡连接。立柱上部的变态雀替代柱梁连接部的垫木,一垫木以下悬挂色彩斑斓的丝制刺绣飘带和幢幡,给人以庄重森严之感。 僧房 僧房一般修建在寺院大殿周围,僧房与大殿紧紧相连,俨如一座小城。全县各寺僧房多为一楼一底,少数为二层,与藏式民宅无大差异。底楼墙体为土墙或石墙,二层以上用四根圆木(有用半圆形的)垂直咬接,叠架成"井"字形墙壁,房顶造法与大殿相同∫不设边玛墙。这种木楞子的建筑,藏族称为"棒空"。

  僧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檐和窗,其梁枋不出头,屋顶出檐短促,檐部挑出墙外,长约20厘米,砍成方头,上置横枋(连檐)一道,再放"飞檐"一层。檐头再置封檐或拦泥板一道,上垫细树枝,铺上泥巴、片石各一层。"棒空"的窗,一般是固定格子窗或推窗,其窗上遮雨塔的构造与屋顶出檐相同。地位比较高的喇嘛和活佛其窗檐上还要做一长方形木板,横靠墙壁,并饰以各种青样图案。

  僧房底层近门两边备开一小窗,底层堆放杂物或关马,二层由主室、卧室、客室、经堂、厨房、走廊等部分组成,其中经堂占主要位置,各室的光亮,利用天井和走廊解决;楼梯设于室内,用圆木掏级而成,也有改为汉式楼梯的。

  僧人住宅的大小位置,以僧人在寺内地位高低而定。如更庆寺上层喇嘛住宅紧接大殿,其余僧众依次而建,并规定僧人住宅不设阳台。僧房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外墙色彩。萨迦派的僧房土墙涂黑、白、红三色竖纹,"棒空"为红色,其它教派僧房的墙体用白嘎土涂成白色。佛塔佛塔往往座落在居住区最显眼处或群众聚会之地。县内常见的佛塔(俗称"白塔")为砖、石构造,塔体用石灰粉妆,塔基座呈"凸"字形,上面呈复合"亚"字形须弥座二重,其上为瓶形塔身,塔颈作相轮状,天盖垒叠月盘。

  德格佛塔的特点是基座占塔高的三分之一,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坚固稳定,而且具有巍峨高大的艺术效果,塔的顶部是塔刹,建塔时往往着意修饰塔刹。一般由须弥座或仰连座衬托刹身,刹杆上套贯数目不等的相轮,上置华盖、仰月、宝珠等。

  民用建筑

  牧民住宅 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一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白天翻开,夜间遮盖,这种帐篷经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叠后,一两头牦牛便可运走。 牧民帐篷的内部布置,一般进门左边是"阴帐",属妇女们的住地,酥油、奶酪等在此制作,个别大帐篷在"阴帐"内附设有小保管室。右边是"阳帐",常是男人们的住地,接待来客也在此,宰羊、灌血肠之类在此进行。大帐篷在"阳帐"内附有一个小神龛,供信教的牧民点灯供佛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陋室、平房,多为牧民冬季放牧的住所。陋室为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碉墙,架木或铺树枝后,复以泥土,房顶用粘细混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圈牲畜。平房多为两层,结构与借房同,上层住人,下层多作库房和圈牲畜之用。

  农民住宅 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棒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德格的藏式建筑独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学构造原理、材料选用等方面都与汉式建筑风格迥异,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德格县的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拉萨的雨季过去了,拉萨的游客稀少了。拉萨街头,农牧民们成群结队地来了,农忙过后,享受阳光城的温暖和闲暇。也就是这个时候,布达拉宫变成一座散发着淡淡奶香的芳香城堡。红宫、白宫和深黄色的宫殿,焕然一新,远远望去,光影变幻,就如同刚刚绘就的巨幅油画。

  但是这幅巨幅油画不是用笔,而是用碗泼就的。雨季过后,土石筑就的传统藏式建筑外墙需要维护,一般用白色的石灰浆泼洒在外墙上,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谁家的墙白,佛就会降临他家。宫殿寺庙等建筑,更会在灰浆之内添加蜂蜜、牛奶、藏红花之类以为供奉。因此,此时的布达拉宫到处散发着仿佛婴儿身上发出的怡人的奶香。

  拉萨建筑之美也不限于布达拉宫,散落城区各地的老式藏式建筑也呈现出缤纷之美。

  不久前,笔者偶然到西藏日报宿舍区散步。在宿舍区的尽头,有一座高楼的后山墙,石头垒砌,高约数丈,气象非凡。这片区域宁静寂寥,密树蔽日,花木扶疏。从这座高墙折返回来,在一排排平凡的宿舍之间,又有一座藏楼兀然而立,虽已颓败,墙倾窗塌,但筋骨依然傲立。这座藏楼太美了,毛石垒就的两层楼外墙略略向后向内收敛,厚重而稳固,稍成梯形的镶着粗黑边框的窗户醒目粗犷,楼顶四面饰有暗红色的边玛墙,颜色历经风雨依然浓艳。

t018f3b5dffa35632c6.jpg

  后来得知,这些藏式建筑是热振拉章的孑遗。今年3月以来,热振拉章的主体部分开始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修复。国家拿出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500万元用于拉萨喜德林寺(热振拉章)的保护工作,这也是该文物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大规模修缮保护。维修后的喜德林寺,将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大众开放。

  此次维修将参照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照片,在保持原有的形状、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对于残损严重危及建筑安全的现有墙体,采用拆除重建的方案;部分出现裂缝的墙体,采用灌浆的方式修补;现存墙体壁画都最大程度地按原样给予保留。

  喜德林是拉萨四大林之一,该寺的热振活佛在西藏乃至四省藏区都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声望。热振活佛绛白益西是西藏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人物。在历史上,历代热振活佛不是达赖喇嘛的老师,就是班禅的经师,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个有故事的建筑是美的。拉萨八廓街上的玛吉阿米藏餐馆是无数少男少女的圣地,仓央嘉措的诗歌和爱情赋予了这座米黄色的藏式建筑以灵魂。传说让玛吉阿米凄美,历史让喜德林苍凉。

  拉萨古老的藏式建筑是旧时代的产物,自然在功能上已不适应我们时代的要求;但经过岁月的淘洗,它们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风侵雨蚀后的毛石垒就的碉楼粗粝中透着圆润,石墙上不规则地镶嵌着黑色边框狭长呈梯形的窗,屋顶赭红色的边玛墙和屋顶飘扬着的风马旗;它们完美地融入了西藏的蓝天白云和苍茫山水之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呈现出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

  我看藏式建筑大致有如下特点:材质上是粗犷的,色彩上善用大色块强烈对比的鲜艳颜色,结构上多为不对称。

  它的地面和屋顶是用当地一种特殊材料铺就的,叫阿嘎土。工艺也特别有意思:男男女女许多人排成队列,一边唱歌,一边用木杵合着节奏夯击地面,场面十分感人。打出来的地面不平展,但十分光洁漂亮,呈现出手工工艺之美。

  在机器复制时代,老的藏式建筑虽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生活等需要了,但它的审美价值却凸显出来了。这些历史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应该成为我们美不胜收的收藏。

t0173dd7f0a9c51ab3c.jpg

  西藏日报社西邻朵森格路,南面是北京东路,北面是林廓北路,东面是小昭寺路;这四条路围成一个方形区域,是拉萨的一个老城区,应该是城关区吉崩岗街道的一部分。自从我偶然遇见了喜德林寺,对这片区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走进一条条宽窄不一、走向各异的小巷,每每有惊喜发现。紧邻喜德林寺的是策门林寺。策门林寺也是拉萨四大林之一。寺院的两个大殿一个是白色,一个是红色。屋顶的铜制宝幢、宝瓶、卧座闪闪发光。三面合围的僧房现在杂居着居民,破旧家具摆放在夹道,电动车和生活杂物随意放置在墙道旁。藏族同胞很爱美,一盆盆鲜花摆放在显眼的地方,在秋天明艳的阳光下绽放。一楼一底的僧房的廊柱,历经岁月,大红大绿的漆色依然明艳。

  小昭寺在这个区域的东面,这座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641年)的著名的建筑就不用多说了,虽几经兵燹风雨,在小昭寺里现在还有千年前建筑的遗构,文成公主的种种传说还在口耳相传。

  这片老街千百年来总体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整片区域藏式建筑和街道风情浓艳。这里有唐朝公主奠基建设的小昭寺,有承载了上世纪40年代旧西藏上层血雨腥风的喜德林寺,也有大名鼎鼎的策门林。我还发现一处古老的藏式建筑,体量不大,十分精美,过去曾是幼儿园,已经废弃了一年多了。向周围的人打听了一下,当地人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是个破庙。

  这个区域还有不少藏式大院,现在已成大杂院;稍微宽敞点的地方都摆满了汽车,拥挤而嘈杂。这里已经不适合安放安逸而舒适的生活了,有着方便卫生设施和其他舒适的现代生活设施的建筑更适合安居的要求;但这里古老的街道、雄伟的寺院、古色古香的藏式大院以及许许多多漂亮的老房子,藏式风情浓郁,有故事、有灵魂,能给我们带来极大审美享受。

t015782a011f33e5d6d.jpg

  以小昭寺、喜德林寺博物馆、策门林寺等为龙头,适当地削弱这片区域的生活居住功能,疏散人口,能大幅度提高这里居民的生活品质;完善一下公共设施、适度修复修饰老房子,为其添加上小区民宿、博物馆、茶馆、酒吧等新功能,这里将成为不亚于平遥、丽江的历史文化街区。

  有历史、有故事,大巧若拙呈现出手工之美的藏式建筑,就是涂抹在雪域高原画布上的最美的颜色。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9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