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集中涨价遭发改委开会 格力空调坚持不涨价?
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国内家电产品自去年12月份迎来一波涨价潮,到今年1月份,涨价仍在延续。眼下,国家发改委出招了。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官网上透露,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1月9日请来国内主要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小家电生产企业和主要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在京召开了一场家电行业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会上,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提醒告诫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不得哄抬价格。
国内一家空调厂商相关负责人1月11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家电产品的价格整体上平稳,并没有因为发改委的“告诫会”而出现下调的情况。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家电此轮涨价主要是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涨传导所致。
奥维云网(AVC)研究院院长张彦斌认为,国家发改委是看到大宗商品价格一直上涨,提前预防非理性涨价,同时希望引导企业通过内部管理降低成本。
●家电集中涨价遭“开会”
近期家电市场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为敦促家电生产流通企业守法经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家电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约来”国内主要家电厂商及电商平台,召开告诫会。
会上,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充分肯定了家用电器生产流通企业为家电行业快速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提醒告诫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公平有序竞争。不得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不得实施纵向垄断;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得哄抬价格;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价倾销;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实施价格欺诈。一旦触犯法律,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价格法》、《反垄断法》严肃查处。
记者注意到,发改委发话的背后,是去年年底以来家电行业的集中涨价行为。先是去年12月19日 惠而浦 (中国)公司向全国商家发出一份《关于执行新价格体系的商函》,随后奥克斯空调发出涨价8%的通知,接着,美菱冰箱、海信容声冰箱也陆续发布调价通知。
多位家电厂商和业内人士均将涨价归结于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去年12月份,国内六大压缩机品牌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起了涨价通知,涨幅在8%~15%左右。
对于发改委的告诫,张彦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家电行业,厂商之间仍然是竞争关系,因此不存在厂商会串通横向垄断的问题。他认为,发改委的告诫会是预防作用,希望引导厂商通过内部管理降低成本。
苏宁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家电厂商哄抬的情况,当然不排除可能有厂商会借机进行合理程度之外的行为,因而政府进行及时的管控也很有必要。在发改委发话之前,苏宁就已经和很多家电企业沟通过,希望通过大单采购,C2B反向定制以及用户回馈等方式来平抑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不过也有行业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目前每台冰箱的BOM(物料清单)价格增加了100元,而洗衣机的BOM价格增加了60元,“不过你看,行业内涨价都在100元以上”。
●格力空调坚持不涨价?
记者获得的一份志高去年12月份的提价公函显示,2016年下半年以来,空调的大宗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截至11月,主要原材料铜价上涨40%,持续在4.9万元/吨的水平;钢材价格涨200%以上,塑料、铝材等涨价30%以上,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物流费用因限超限载等因素上涨30%以上,本次原材料、人工成本和物流费用上涨“三箭齐发”,后期并无下调迹象。国内主流品牌已经在11月份全面实施涨价,公司决定:自12月份起空调价格上涨2%,1月份再上涨2%。与此同时,渠道终端、连锁卖场和电商平台零售价格必须自12月份起上调50~100元,元月份再上调100元。
张彦斌告诉记者,空调挂机的终端售价上涨200元左右,涨幅在5%~8%; 奥马电器 冰箱事业部副总经理姚友军告诉记者,冰箱冰柜在生产制造端成本增加10%~20%。
彩电方面,去年上半年面板价格狂涨,彩电业“压力山大”,部分尺寸涨幅高达40%,目前面板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体。乐视电视于去年12月份宣布了年内的第二次涨价,将对40英寸、43英寸、50英寸和55英寸部分机型每台价格再上调100元,65英寸部分机型每台价格上调3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董明珠1月10日在“2016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不认同现在就涨价,这会给社会带来一种混乱,所以我们坚持不涨价。”
她说,原材料成本增加,同行都在商量怎么涨价,但是成本的上升远没到前些年的制高点。“我们同行都在商量怎么涨价,但企业还是要顾全社会影响,我们还是不涨价。接近市场份额50%的空调不涨价,那别的可能也涨不了价格”。
张彦斌则告诉记者,格力、海尔等厂商都没有明面上宣布涨价,是因为格力、海尔的产品线较长,他们可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的形式“提价”。
在他看来,作为龙头,如果格力明确宣布了不涨价,其他厂商即使宣布了涨价也很难落到实处,“因为如果其他厂商涨价,跟格力的价差少,消费者肯定会倾向选择格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