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合作而来,为开放而来”,正如李克强在柏林所言,当前中国全面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给中德合作提供更多机遇。
在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孟虹看来,李克强此访开启了两国合作的“升级版”,将中德合作更有针对性地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德国完善的城市化经验是孟虹特别看重的优势。她告诉中新社记者说,城镇化不仅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涉及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以及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体系的完善,而今后中国可以通过人员交流、具体项目等方式顺畅借鉴德国经验。
就产业而言,李克强此访签署了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而这正与中国“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匹配。
事实上,除了具体产业的合作进展,中德联合新闻公报亦对促进投资给予特别关注。公报提出,两国将为对方国家企业提供国民待遇,并设立投资促进机构。诚如李克强所言,“中国政府将一视同仁,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孟虹看来,增加对德实体投资是带动欧洲摆脱债务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实实在在”的行动。而这不仅可以实现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利益融合的直接效益,更能够锻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综合能力,实现技术、管理经验的传递转移,最终整体提升中国形象。
事实上,由于两国的世界影响力,李克强此访推动的合作,以及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将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带动中欧,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中德‘和平发展’的理念接近”,孟虹分析,两国均倡导通过和平手段、对话机制解决地区争端、经贸摩擦,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制裁。
针对近日欧盟对华光伏、无线通信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反倾销、反补贴),李克强访德期间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这是向国际社会发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损人不利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才是克服困难、实现复苏的良药。
德国总理默克尔亦表示,德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认为欧盟对光伏等产品征收永久性关税无济于事,应采取措施予以避免,亦愿意采取坚决措施反对欧盟对华无线通信设备“双反”。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看来,欧债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突出,李克强此访将增进中欧友好,同时做好欧方工作,为中国在欧洲投资和贸易扫清障碍,打破壁垒,寻求更好的合作机会。
贸易保护主义不能解决问题,而开放带来的“红利”却能做大市场“蛋糕”,惠及世界。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周弘强调,中国与欧洲相互依存,中德发展将延伸带动中欧发展,“如果没有中欧发展,世界将是不平衡的”。她指出,中国作为健康稳定增长的巨大市场和投资来源地,中欧合作将推动欧洲走出债务危机,进而促进全球复苏。
在全球化遭遇“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等多重挑战的今天,作为欧盟领导力量的德国认为全球经济、政治与社会面临的问题仍需要各国在多边机制内协同解决,而非各行其是。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变化与自由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秩序的挑战者,德美关系完全信任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走远。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我们要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德双方在国际多边贸易机制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共同利益与理念得以突显,可以说,中德关系已超越了双边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引领,为推进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提供新动力,这对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德均是贸易大国,定位于全球化受益者,经贸关系仍是中德关系的基石。中德将两国关系定位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三年以来,双边经贸往来不断增强。2016年前11个月,我国首次跻身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我国对德投资流量激增,同比增长258.6%。
其次,两国紧跟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形势,创新合作是中德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等领域两国已建立政府交流机制与商界合作平台,签署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等合作文件,大力推动创新合作。可以说,双方政界共同塑造良好的政策框架与条件,商界与学界在该领域积极交往,成立不同的工作小组,定期进行交流与沟通,为两国创新与研发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并由此带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科研合作的新契机。
最后,中德两国对于彼此利益增进理解,德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浓厚兴趣,而中方支持欧洲一体化事业与G20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当美国在气候保护等领域始终无法与德国达成一致,在自由贸易领域德美摩擦频繁之时,德国急于寻找在气候变化、新能源等领域的新国际伙伴。德财长朔伊布勒在2017年G20财长峰会上直言,德国虽未与美国就贸易与气候问题达成一致,但与新兴国家的合作应得以加强。为此,中德深化合作大有可为。中德两国在全球治理以及国际多边机制中拥有较多的“合作契机”。
然而,在共同完善世界经济治理的努力中,中德与中欧在经济理念与国际参与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具体而言,中德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第三方市场投资等领域各有不同主张。对此,中德双方可在协商与妥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宽合作空间,推进中欧BIT谈判。此外,中德对于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展现出浓厚兴趣。德国对非发展援助可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促进两国政界、商界与民众沟通。
中德之间的合作领域,之前更多聚焦在高端制造业。中国中车和德国西门子集团在高铁领域的合作;空客公司与天津和中航工业集团推进天津空客飞机总装线合作;中德乐见在电动汽车创新驱动技术领域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合作。主要围绕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来展开。
编者发现,前天也就是7月5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播出了《库卡牵手美的------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节目,德国库卡公司是世界上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而美的对它的收购可以看作中国制造和德国工业4.0的又一次触碰和对接。虽说一向低调的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在本次收购中更看重未来智能制造的可能性,但这场交易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实际上,除了工业4.0合作,中德之间还有一个同样广阔的合作空间:物流4.0。
那什么是物流4.0呢?“物流4.0”是以信息和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网络。需要以生产力为核心导向,达成技术的升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供应链的成熟,智慧物流的概念已经慢慢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4.0的实质也与物流4.0息息相关。在未来的物流互联网时代,物流装载、发货、仓储、配货、分拨、配送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系统来完成。 看着概念好像挺高大上吧?简单说就是通过将点对点配送(1.0),线对线仓储(2.0),网对网的供应链协同(3.0),结合智能管控,搭建起 立体 的大型物流网络。而这一网络的搭建,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4.0物流体系,必定搭载于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网络上,德国以其高端制造业的厚重历史累积,在工业4.0时代拥有巨大优势,而另一方面未来的物联网必定是全球化而不能隔离于某一区域内。中国企业不仅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更要找寻合适的落脚点。 说白了,一切没有遍布全球节点的物流网络,在体系搭建上就天然缺失了重要环节。和美的对工业4.0的追求一样,海航对法兰克福哈恩机场的收购,就是在为下一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法兰克福的哈恩机场,是德国政府重要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货运机场之一。目前,哈恩机场拥有一条3800m×45m的跑道,现已能够满载起降A380等大型机型,是区域内最具竞争优势的跨区域货运枢纽机场。但由于原来是当地政府作为大股东,管理模式趋于保守,更多的是把机场当作对法兰克福国际机场(IATA)的补充,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经营不善,财政吃紧。
2016年,当地政府希望引进投资者,进一步扩大合作,而经过了一波三折的几次招标后,2017年1月海航机场集团被选为法兰克福哈恩机场收购项目的最终投标方。德国人做事严谨,2月7日,他们州长带队实地考察了海航机场。2017年3月1日协议签署,海航成功竞购德国法兰克福哈恩机场82.5%股份,布局欧洲物流网络完成了重要的一步。
根据海航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有7家客运、货运航司在哈恩机场拥有固定航线。机场的24小时无宵禁运营,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大量智慧物流管理的相关应用,而在国内24小时运营的货运机场还比较少,海航希望借此将先进经验引进交流。
预计在8月份,海航现代物流旗下的金鹏航空将开通西安到哈恩的货运航线。这将实现西安与法兰克福的点对点直线对接,加上五月开通的西安到阿姆斯特丹航线,欧洲大陆上已经布局了海航的两个重要的物流网络节点,给物流4.0网络的搭建,加了重要的砝码。航线也有了,机场也有了,体系搭建的准备非常充分。 这同时也是海航现代物流为助力西安打造“中国孟菲斯”添的砖,加的瓦。
根据新华社、光明网、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