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强力引擎。面对这一重大机遇,烟台市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将其作为带动全市发展的“一号工程”谋划,作为量增质优能强的“一流工程”推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当先锋、打头阵、挑大梁,推动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经验。
思路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近期视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新四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着力集聚重大项目、突破重要产业、实施重大工程、争取重大政策,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联动、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协调互动,与济南、青岛共建全省“三大经济中心”,努力形成引领科学发展、带动转型升级、辐射山东的核心增长极,打造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先行区、策源地、排头兵。
发展定位
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领航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身,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培育智能制造“烟台力量”,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形成具有丰富智能因子的高端制造体系,引领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打造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智造城市。
国家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先行区。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引领,瞄准海洋经济发展前沿,以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为引领,建设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加快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率先构建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加快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强创新平台、中试基地和孵化器建设,打造国家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端科技领军人才,打造区域性科技人才富集区,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发挥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优势、濒临日韩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城市的战略优势,创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中日韩自贸开放合作示范先行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内引外联空间范围,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深度融合的互利开放新格局,构筑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
发展目标。通过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壮大,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经济发展体系。到2021年,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总值向万亿迈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向千亿迈进。
空间布局
按照“核心引领、轴带展开、高地支撑”总体思路,倾力构建“一核、三带、八高地”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以西部新港城、蓬长协作联动发展区、东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功能与产业更新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引领极、排头兵。
三带:以北部动能转换支撑带、南部动能转换协作发展带、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带为轴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全面展开、全域推进。
八高地:以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电子信息、医养健康、文化旅游、新材料、现代金融、高效农业等八大产业高地为支撑,培育新旧动能转换核心竞争力。
优化提升汽车制造、海工装备、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推动核电装备、航空航天、航运物流、医养健康、现代金融、文化科教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转换动力
用工程式办法、项目化管理聚力突破具有牵引性、支撑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带动引领全市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一是突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政策调研,研究梳理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培育、大学大校和大院大所招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打造“1+N”政策支撑体系。二是突出重点环节,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行动”。以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孵化培育三个“创新短板”为突破口,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倍增行动”,到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三是突出科技人才支撑,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更加重视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大学大校大院大所,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搭建更多创新平台,打造“门槛最低、限制最少、政策最优、环境最好”的人才、创业高地。
实施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一是推行制造业添“智”模式。在工业领域企业中推行产品“加芯”、设计借“云”等十种模式,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前沿材料、大数据等新产业,加快培育医药健康、精细化工、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等新兴产业,争取用5—10年再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中德工业设计中心落户烟台,筹办“中国制造2025”年会、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提升烟台制造业的品牌形象。二是推进服务业发展添“高”模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设备、电子终端等领域,加快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实施“互联网+商贸”“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物流”等行动,以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鼓励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标准经济等新模式。三是推行农业发展添“融”模式。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行动,围绕果品、葡萄及葡萄酒等特色产业,推进生态种植、生产加工、休闲采摘等产业链链叠加、产产融合,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
实施开放合作带动工程。一是打造“海外中国”的“烟台群体”。积极推进柬埔寨恒睿现代农业产业园、巴基斯坦烟台园区等建设,加快橡胶轮胎、电解铝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国际产能转移,在俄罗斯等国家建设一批境外能源资源储备基地,持续强化对外产能合作。二是高水平建设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市。以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重点,实施“跨境电商进千企工程”,推广“产业集群+品牌商品+电商平台+海外仓”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目标市场,建设一批海外仓。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支持烟台港集团发挥铁水联运、河海联运等优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双向交汇物流中心。借势中韩自贸区建设,以中韩(烟台)产业园为载体,创新“两国双园”模式,打造中韩自贸区产业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综合国际物流枢纽。
实施高端品牌创建工程。一是培育壮大高端产业品牌。重点围绕汽车、黄金、手机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产品集群,打造制造业品牌精品。加大海工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设备、核电装备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借鉴烟台苹果、大樱桃品牌战略实施模式,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全力打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
二是培育壮大高端企业品牌。重点支持烟台万华、张裕等龙头企业向世界500强、全球领军企业迈进。引导激励全市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重点支持万华、冰轮、绿叶等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形成烟台的“世界标准”。三是培育壮大高端产品品牌。推动烟台龙大食品、玲珑轮胎等产品品牌,努力向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进军。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支持北极星、三环锁等企业加快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是突破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环渤海高铁潍坊至烟台快速铁路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家干线铁路规划,早日完成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批复;尽快完成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可研批复,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是突破烟大海上大通道建设。争取“十三五”期间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尽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突破港口建设。重点推动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4个20—25万吨级通用泊位、4个10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建设;加快推进疏港铁路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港区整合,打造错位竞争优势,增强港口整体竞争力。四是突破空港建设。加快烟台国家级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战略合作,开通并加密与主要机场及重要旅游机场航线,合理布局通用航空机场,打造辐射全国、连接日韩、面向世界的航空服务圈。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一是坚持“放”要彻底。通过“减事项压时限”,及时依法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做到在材料要素、时限、收费等方面居全国先进。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全市应进厅事项100%进厅,窗口100%授权。
二是坚持“服”要到位。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机关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实现特定事项或环节一次性办结,确保在全省、力争在全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做到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的“三最环境”。
三是坚持“管”要有效。强化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依法监管、铁腕监管、无缝监管,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切实保护好烟台的碧海蓝天、绿水青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