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5》把节目的立足点放在家国情怀、人文价值上,强调精神的快乐与滋养,节目形态不断守正出新,在保持综艺节目“有趣味”的同时,更加强化“有意义”的心灵体验,采用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以展现亲子关系,亲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美德为特色,传递出温情和感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芒果TV《爸爸去哪儿》的主创团队认为,综艺市场“井喷”的时代,综艺节目更要稳扎稳打,用优质内容让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选择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支点城市之一的福建平潭为首站,一路途经革命老区,文化重镇,历史名城,一路探寻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感受祖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又在做任务,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仁、义、信、勇、孝的中华传统美德,传递敢于担当,乐于分享的团结向上精神。
关于爱的话题,我们通常认为属于哲学范畴,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不过不妨碍我们能够本能的、正确的表达出一部分爱是什么。
我们再说投资,通俗的讲是付出什么,然后计算最后得到了什么。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诠释爱,也就是你付出了什么,然后得到了什么。大部分家长向孩子们付出的爱,最纯粹的目的是希望看到他们在未来能够幸福,少遭遇一些苦难。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投资,使得孩子没有长成被期望的样子。这样的投资方式就像花儿被浇了过多的水,搞不清楚花儿是否需要如此多的水。
有一位南先生,工作单位原在五环以外,房子也买在单位附近,每天都可以跑步去上班,日子过得很惬意,可孩子渐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南先生拿出了全部积蓄,外加银行贷款,外加父母养老金,买了一套学区内的46平米的房子,月供1.6万,买房时机恰巧在房价上涨时期。南先生牺牲了原有的生活,投资了学区房。
张先生也没有好到哪去,为了学区名额,买了一套北京宣武区老破小的房子,外面下雨房子里也跟着下雨,完全没法办入住,孩子上学还得在旁边租一套。这套房子的价值就是学区的入学资格。
最近,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花费上居然超越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排名第六。
如果家长只是用金钱作为投资资本,可以不必那么在意自己的收益,因为大部分家长这份收益是为了孩子准备的。但家长除了金钱投资以外还有时间投资,据悉,82%的中国家长已经准备好为孩子的成长牺牲自己,三分之一的家长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到了寒暑假,家长要陪孩子去国外假期游学,要陪同上各种高数、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补习班,要参观各种博物馆,要去旅行见世面。一个孩子需要消耗掉一个完整的劳动力。
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工作,一个全职带孩子。钢琴家郎朗在未成名前,父亲特意辞掉工作,母亲在老家赚钱,供自己和父亲在北京学艺的花销。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可是又有几个能成为顶尖的人。这种方式的投资相当于把所拥有的一切都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整个家庭都面临着风险巨大,当然还有期待的巨大收益。
在全盘脱出的投资下会出现两种状况。
一种是无条件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本来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品格高尚,具有同理心的贵族绅士,结果陪养成了欲望无止境的暴君,所学的的知识起不到一点作用。
前段时间,哈尔滨,一位儿子在买房现场把年迈的父亲给打了,原因是他嫌弃父母给他买的房子太小了,因为之前买的车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这次房子又小了,他非常生气。而他不知道的是,为了给他买车买房,父母退休了还去摆摊挣钱,倾家荡产给他最好的资源,最后换回的根本不是感恩,而是仇恨和无法控制的欲望。
另一种,是强势的家长培养出的要么强烈叛逆要么没有自我的小孩。家长掏心掏肺的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没有一点期待。家长面对自己投资,绝对希望是有回报的,于是就反应在了态度上,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要求他们考名校,要求他们出类拔萃。
都出类拔萃就等于没有出类拔萃。有的孩子根本受不了家长这样的强管制,放弃了做个好孩子的机会;还有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放弃了自我选择做家长的提线木偶;也有懂事的孩子,受不了父母为自己做出的牺牲,选择早早离开父母,减少自己的负罪感。
在商业上能够依靠投资赚取巨额利润的也是凤毛菱角,大部分投资只要稍有回报就能算得上成功。教育投资也一样,目标不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大人物,应该是有获取和体会幸福的能力,至于能不能成为大人物,那就靠命了。
投资需要依靠自身能力,过度的结果是建立的投资系统相当脆弱,经不起波动。只是中国式家长不会在意这些,他们相信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牺牲,就能够获得不错的回报。
如果中国家长希望收获的是,孩子能够坚强、独立、快乐、自我驱动式的奋斗,那么家长要审核自己是否正确的做了这方面的投资,不是掏钱学了钢琴就能够学会欣赏音乐之美,这中间差距着聪明和智慧的鸿沟。
根据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