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6|回复: 0

新技术拯救古典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7 0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3月5日,一个名叫“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下简称“贝九”)的iPhone、iPad应用在中国的苹果商店上线了。这是过去两年里全球最红的古典音乐应用,2013年5月英文版首发之后,不到4个月,下载量便已超过60万,对于古典音乐业而言,这是过去10年都没有听到过的好消息。“自从帕瓦罗蒂逝世以后,很难再有哪张古典唱片的销量能以数十万计。”尽管刚推出时还没有中文版,“贝九”却已被中国地区的苹果商店评为2013年度最佳应用,并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十个国家位列最受欢迎的移动应用程序前五名。中文版是继德文版和日文版之后推出的第三个外语版本,推出之后第一周下载量即超过25万。到目前为止,“贝九”在世界范围内的下载量已超过130万,这个数字还在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攀升。

与“贝九”表现类似的,是差不多同时期的一门有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免费网络公开课,由位于美国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提供,调查显示这个音乐学院是全美最难进的音乐学院,录取率只有4%,建校89年录取的学生不超过4250人,因此当这门公开课上线之前,在授课教师乔纳森·比斯的想象中听课人数大概最多500人,毕竟,当时柯蒂斯的全体在校生数目不过171人。最后,世界各地在网络上登记上这门课的人数超过2.5万人。

4.jpg

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 (摄于1998年)


就在“古典音乐注定是一种小众艺术”成为一种基本共识时,这个艺术门类的门槛却被新技术撬动了。之前,古典音乐使尽浑身解数,试图吸引新受众而不得,技术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有适当的机会,人们其实渴望了解古典音乐。

“2011年夏天,我们正在考虑古典音乐数字化营销和发行的新思路,这个时候两款新上市的iPad应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一款是比约克的新专辑《Biophilia》,这个应用将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精彩的视觉化呈现,Touchpress参与了这款应用的部分开发工作。另一款是一个Touchpress自己开发的文学类应用《荒原》(The Waste Land),关于艾略特的那首著名长诗,应用里包含了一个菲奥娜·肖朗诵全诗的视频,以及许多不同的音频朗诵版本,诗行逐字逐句与声音同步显示。看过这两款应用之后,我们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一款古典音乐的新应用,内容是古典音乐史上的名作,就如《荒原》之于文学史那样有名,而呈现方式则要视觉化且同步。我们同时也找到了理想的合作者,即Touchpress。”德意志唱片公司数字媒体高级总监斯蒂芬·施泰格勒德尔(Stephan Steigleder)告诉本刊。

Touchpress公司和iPad几乎同时诞生,创始人之一西奥多·格雷便是乔布斯的好友,公司名称中的“Touch”令人联想起iPad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即触屏互动。2010年,乔布斯在发布会上第一次向人们演示iPad这一新产品的功能时,使用了“化学元素”(The Elements)这个应用,便是Touchpress的作品。乔布斯如此喜欢这个应用,以至于当时所有新上市的iPad都自带这个应用,用户可以免费体验几分钟。

在和德意志唱片公司合作之前,Touchpress开发了13款应用,大部分是自然科学、文学类,只有一款“交响乐团”是和古典音乐有关。Touchpress的CEO萨姆·阿斯皮诺尔(Sam Aspinall)解释道:“其实我们都是重度乐迷,而且Touchpress团队的大部分成员本人就是音乐家,其中不少是古典音乐家,受过严格的训练,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也有一些人演奏电子乐器和流行乐器。我们一直有一个内部玩笑,说我们可以组建一支Touchpress乐队,只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可能会相当古怪,因为乐器有铜管、小提琴、电子合成器和班卓琴。我们其实是在等待开发古典音乐应用的机会,一旦时机到来,我们就抓住了它。而我们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也绝对是催生出这些应用的关键因素。”

与Touchpress之前的许多获奖应用类似,“交响乐团”一问世,便赢得一片欢呼。可以说,它开创了人们欣赏和了解古典音乐的新途径。后来“贝九”为人称道的许多功能,“交响乐团”都具有了,比如一边演奏旋律一边同步显示各声部乐谱、实时显示乐团中哪些乐器在发声的“节拍地图”、对演奏内容同步字幕评论、不同镜头和角度切换的乐团表演现场视频、随意快进或后退且精确控制进度点等等。

如何解说古典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欣赏古典音乐的一个难题。许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坐在音乐厅里听古典音乐会,大部分时间却并不清楚台上到底都发生了什么,要靠匆匆扫一眼节目册才能推断出现在大致是哪首曲目,进行到了哪个乐章,遑论了解此刻音乐的调性、主题、结构、意义。另一方面,古典音乐毕竟不像一场体育比赛,它更加精密复杂,也容不得解说的打断和喧哗。然而“交响乐团”这个应用却使得实时“解说”古典音乐成为可能,抽象而转瞬即逝的音乐被形象化并且被固定住重要支点,用户同时获得了听众和评论家的双重视角。要说这个应用的最大遗憾,大概就是应用中的八部交响乐每一部都是片段节选,因此很难给使用者以完整的音乐体验,再加上一大部分内容是对乐团各乐器的资料性解说,从这个角度上看,“交响乐团”提供的知识层级又过于停留在入门级。

在这个意义上,“贝九”更进了一步。萨姆·阿斯皮诺尔说:“‘贝九’的独特性在于,无论是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的普通人,还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都对这个应用很满意。”“贝九”在音乐行进时不仅可以同步显示总谱,还可以显示贝多芬1825年的原版手稿,不仅是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完整演绎,而且包含了四个音乐史上的经典版本:1958年费伦茨·弗里乔伊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79年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1992年约翰·艾略特·加德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此外还有一项惊人的功能是,使用者可以任何时候在四个录音版本之间来回切换,而不漏掉哪怕一拍或者一个音符,从而可以直观地对不同版本演绎的节奏、速度、风格差异进行比较。比方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加德纳的版本比其他版本整体要低半音,在“领悟”部分则有对加德纳的视频专访,指挥家详细解释了自己让整个乐队低半音的理由。

“我们开发这个应用时,就决定要同时呈现不同的录音版本,并且让听者能够在不同版本间来回切换。”斯蒂芬·施泰格勒德尔说,“我们没想到Touchpress的技术这么好,能够切换得如此天衣无缝。”

对于古典爱好者来说,这种流畅的切换无疑是将曾经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功能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也是技术上最难的部分,这导致‘贝九’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应用,整个开发过程持续了9个月。”萨姆·阿斯皮诺尔说,“我们需要一个技术纯熟的音乐家来研究乐谱,仔细地做同步效果,确保每个音符都能进行准确可靠的转化。‘贝九’做完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系统,可以把整个过程流程化,但是同步这一部分还是必须人工来完成,每做一个新曲目,这些工作都必须重来一遍,因为不同的曲目需要不同的设计。我们还希望能以一种尽量优美的方式来展示乐谱。”

“贝九”之后,Touchpress继续开发了“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维瓦尔第四季”(后者是与德意志唱片公司合作开发)。享受过“贝九”中四个版本的饕餮盛宴之后,再看“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以下简称“李斯特”)可能会有些不满足:只是一个演奏版本,只有一件乐器,只能观看一位音乐家的演奏。然而,“贝九”中的一项乐谱标记功能在“李斯特”中呈现了令人惊讶的效果:原本的设计是用大小、长短不一的点和线来替代五线谱,表达音乐的基本节奏和行进旋律,在“贝九”中,这种“点线谱”像五线谱一样,从左至右滚动,然而在“李斯特”中,却改成了从上到下不断垂直坠落,配合钢琴家在琴键上往复飞动的双手来观看时,使人不禁想起了电子游戏,钢琴家准确地击中了屏幕上所有扑面而来的敌机,或者又像是跳舞机,无论速度多快、变化多复杂,每一个符号都被琴键一个不漏地敲中且姿态优美自如,令人由衷地感叹音乐家炉火纯青的技巧和古典音乐这门技艺的难度。

在“维瓦尔第四季”中,“节拍地图”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之前“交响乐团”和“贝九”的节拍地图只能在演奏时同步显示发声的声部,在“维瓦尔第四季”的节拍地图中,用户可以按住代表乐器的圆点,专门听这一件乐器此时的声音,整个乐队的声音则变弱成为背景。“这是我们做完‘贝九’之后的想法,现在‘维瓦尔第四季’中,除了可以在节拍地图中把任何一件乐器单拎出来听之外,在视频部分,也可以随时把镜头调整到单看某一件正在发声的乐器。”斯蒂芬·施泰格勒德尔说,“我们接下来的想法是,如果乐谱也可以实现这种‘单拎’的功能就好了,随时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选择只看某一件乐器在总谱中的位置。我们一开始想的,技术都达到了。而越是使用技术,我们就越想利用技术达到更多。”

事实证明,技术赋予了古典音乐想象力,而这一想象力的边界目前还是来源于技术。在苹果商店发布的iPhone或者iPad应用都有数据上限,最大不得超过2G。“如果说‘贝九’有什么遗憾的话,主要就是这个数据限制。”萨姆·阿斯皮诺尔说,“我们因此而无法使iPhone和iPad版的应用通用。”“现在的‘贝九’里有一个伯恩斯坦指挥全曲的视频,我们本来还想把卡拉扬的视频也并列放进去,技术上是没问题的,只是因为目前苹果商店应用的数据上限是2G,最后不得不放弃。”斯蒂芬·斯泰格勒德尔说。

像“贝九”、“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维瓦尔第四季”这样的应用最终会扩大古典音乐的受众吗?至少应用的开发方都很乐观。“很明显,现在对古典音乐的展示和消费有了一种新的兴趣。自从‘交响乐团’以来,我们已经在古典音乐世界里看到了许多数字技术实验。‘交响乐团’、‘贝九’和‘李斯特’这三个应用都赢得了伦敦爱乐协会2013年度的创意传播奖,这表明有一种很明确的渴望,希望古典音乐能够通过新的、令人激动的交流方式与更多的观众建立联系。”萨姆·说,“像这样的应用其实是一种新的媒介,使古典音乐更加平易近人,更直观即时,而且允许用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来体验。这种方式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我们期待古典音乐的大门就此打开,点燃全世界的观众对古典音乐以及音乐家们的激情,最终能带动其他相关实体产品的销量,尤其是音乐会的票房。”

3.jpg

斯蒂芬·施泰格勒德尔


“贝九开了一个好头”

——专访德意志唱片公司数字媒体高级总监斯蒂芬·施泰格勒德尔

三联生活周刊:“贝九”里面收录了13位音乐家或音乐相关从业人士的视频采访,这些被采访的人选是如何确定的?

斯蒂芬:我们希望这一部分能够包含尽量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这是最重要的原则。我们选了演绎过这首曲目的指挥家、演奏家,但是我们也想选入尚未有机会能够录这支曲目的音乐家,比如钢琴家艾丽丝·萨拉·奥特,同时纳入古典音乐小圈子之外的观点,例如摇滚音乐记者保罗·莫雷。我们让所有的被采访人一边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边对自己最喜爱的片段进行评论,录下来的视频不仅有信息含量,而且效果惊人,音乐家们的“耳语”传递出一种十分亲密的感觉。但是,其中最特别的还是四个录音版本中对两位指挥家的采访视频,伯恩斯坦的历史视频自不待言,相当到位地解释了为何这位指挥家会达到他的传奇地位——因为和绝大多数人相比,他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过着一种音乐的生活。而加德纳的采访视频,则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如何在参考音乐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决定使用贝多芬年代的乐器来录音,他全曲低半音的处理,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贝九”中收录了德意志唱片公司拥有版权的四个录音版本,为什么会选这四个版本?

斯蒂芬:如你所注意到的,我们拥有非常多的不同录音版本,因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实在太有名,指挥家和交响乐团们都想录出自己的新诠释,并且常常也能成功。一方面,我们要从好中选出最好,另外,还要让这些“最好”最大限度彰显出不同。伯恩斯坦、卡拉扬和加德纳都非常容易就选出来了,但是弗里乔伊确实是费了一番考量,如果说在如何诠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讨论中“贝九”加了点什么新东西的话,那么我们觉得主要来自弗里乔伊。他的录音在声音和风格上相当不寻常,这一点西蒙·哈尔西在“领悟”中的采访视频里也提到了。最后一个乐章的男中音独唱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佳之一。然而,由于弗里乔伊1962年便英年早逝,正好是录音大潮兴起之前,他的音乐遗产几乎被世人遗忘,然而实际上,如果从他和柏林爱乐的关系来看,他的传人不是别人,正是卡拉扬。

三联生活周刊:环球音乐未来是否会考虑将开发古典音乐应用变成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即在推广唱片之前,先给唱片曲目开发一款应用?

斯蒂芬:当然是有可能的。开发“维瓦尔第《四季》”时,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把唱片营销和应用开发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正在评估下一步行动。像“贝九”现在这样,单独给每首古典曲目做一个一次性应用的方法在投入产出比上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能够形成有效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来把“贝九”变成一个延续的系列。如果这是一条可行之路的话,那么至少“贝九”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三联生活周刊:在“贝九”获得的诸多奖项之中,有一项是由英国最著名的贸易杂志《书商》颁发的2013年度未来图书创新奖中的“最佳参考电子书”称号,而Touchpress此前在业内也一直以开发电子书应用而闻名,你如何看待这一称号?你认为“贝九”是电子书吗?

斯蒂芬: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贝九”。也许只有在我们开发出足够多的系列应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这确实是一种新的形式,并且为这种新形式下定义。现在一切还言之过早。

三联生活周刊:作曲家斯文·赫尔比希在“贝九”的采访视频中把古典音乐比作“恐龙博物馆”,你如何看待这一比喻?

斯蒂芬: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斯文·赫尔比希把贝多芬时代的交响乐比作恐龙,也就是说,在现代已经灭绝。我认为,他谈论的是现代创作的交响乐首先一点在体量和时长方面无法与贝多芬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他自己是作曲家,因此谈的是切身体会,当时他正在给德意志唱片公司写一张包含12首“袖珍”交响曲的专辑,后来于2013年下半年发布,没有一支曲子超过5分钟。他也谈到了听众若想从更深层面上领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妙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其实也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讨论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因为无论知识多少、教育程度深浅,人人都能从这首作品中获得愉悦。200年前如此,200年后依然,只不过换了一种新的欣赏方式。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9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