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6|回复: 0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9 20: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1122040918_840.jpg
  由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组织,黄平、刘作奎等学者撰写的《16+1合作五年:成就总结》(中英文版)正式发布,并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上正式与读者见面。该报告从智库的视角总结了过去五年“16+1合作”所取得的成就,认为该合作框架从无到有、从发展到日趋成熟,日益成为中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之一。

  报告认为:“16+1合作”走到今天,与中方一贯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密切相关。“共商”是指任何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从一开始起,就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商量,共同制定规则。“共建”是指我们在整个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中,都用参与式、包容式的伙伴关系来处理、来实施,而不是某一方面强加于人。“共享”是无论这些国际关系、国际合作、国际交往、国际项目取得多少成就、获得多少成果,不是一家独享,更不是仅某一方受益,而其他方受损。“16+1合作”很好地贯彻了上述理念,不以16国的大小划线,坚持共同商量,共同制定政策,并最终共享合作成果。

  在“16+1合作”框架中,双边合作是基础、“16+1合作”是平台,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在这一平台上,17国平等协商,互通有无,加强对接,在多边平台上互相寻找机遇点。过去五年,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在扩大,从中东欧的各个次区域合作均取得重要进展。地方合作成为“16+1合作”的新抓手和亮点,以中欧班列为牵引,以地方领导人会晤为平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在地方合作领域闯出了新路,干出了新成就。不仅如此,在“16+1合作”这个平台上,不同的中东欧国家纷纷展示自身的特色和潜质,积极发挥在各个领域合作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双边合作领域,双方还深挖合作潜力,推动建立一系列专业性合作平台,取得积极效果。未来的“16+1合作”框架下的双边合作,还有大量潜力可挖,蕴含着诸多机遇,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16+1合作”作为次区域合作的独特性,既不乏挑战也充满机遇,为创新区域合作外交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首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16+1合作”中得到了落实,中东欧成为构建中欧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这些具有中国智慧的合作理念增强了“16+1合作”的向心力,创新区域合作的中国方案为中东欧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其次,高级别、高频度、多层次的会晤磋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更保障了“16+1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蓬勃发展的地方合作极大促进了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是“16+1合作”得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

  中国将“16+1合作”定位为中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在历次重要场合以及发布有关“16+1合作”的重要文件中都反复提及“16+1合作”对中欧关系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16+1合作”框架下各国充分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为中欧合作做出了贡献。从发展前景来看,“16+1合作”将会给欧盟区域均衡发展带来更大的益处。

  “16+1合作”为推进中欧的互联互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该框架,中国积极推进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建设。一系列硬联通项目纷纷在中东欧地区落地,与之配套的软联通项目也持续推进,形成了层次丰富、效果显著的基建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中东欧贸易合作进中求稳,投资合作增长迅猛、成果突出。“16+1合作”框架坚持灵活、市场化、务实合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出台多项金融工具,提供多项资金保障,形成了一系列金融安排,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合作的新亮点。“16+1合作”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形成了一系列民间交流和交往的新举措,丰富了中国和中东欧民间交流的渠道。

  总之,“16+1合作”推进五年来,成效显著、成果瞩目,虽还面临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同中东欧国家一道,维持信心、保持耐心、携手合作、求真务实、积极有为,“16+1合作”就一定会行稳致远,在未来五年做得更稳更实,更上一层楼,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之间、中国-欧洲之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共赢添加新机遇,提供新平台,增加新亮点,创造新动力。

  中方合作倡议获得多国人士的赞赏。国际观察人士指出,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既支持了中东欧经济加速,又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还利于欧洲平衡发展。过去的累累硕果证明,“16+1合作”机制在中国与中东欧的共商、共建、共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保加利亚社会党国家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卡恩迪拉罗夫认为,“16+1合作”为保加利亚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提供了巨大机遇,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卡恩迪拉罗夫说,保加利亚社会党及社会各阶层对中方倡议非常认同,指出它会促进“16+1合作”机制实现均衡发展。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中东和远东研究中心教授马尔采利·布尔德尔斯基表示,这次会晤表明“16+1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总结了五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取得的成果,也宣布了未来愿景和发展方向以及进一步加深合作的途径。

  2011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在布达佩斯成功举办,拉开了“16+1合作”的序幕。这是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同创建的合作平台,是中欧友好合作的创举。

  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布达佩斯出席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企业家代表千余人出席论坛开幕式。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分处欧亚大陆两端,虽相距遥远,但关系基础牢固。李克强表示,“16+1合作”坚持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实现了互利共赢。“16+1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助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2010年的近3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90多亿美元,双方贸易从439亿美元增加到587亿美元,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增长超过300%,中欧班列累计开通超过6000列。

  李克强总理提出愿景:下一步要适应国际形势变化、顺应业界期盼,营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推动“16+1合作”扩容提质升级。

  的确,“16+1合作”不是16对双边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能够产生16+1远大于17的效果。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新开放格局里,中国和中东欧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对于中国11个自贸试验区来说,怎么融入一路向西的开放格局,抓住“16+1合作”的机遇,是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5年来,在领导人会晤的引领下,“16+1合作”力度不断加大,机制日趋成熟,各领域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此次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与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等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中东欧地区已渐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标杆,为“一带一路”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1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拉开了“16+1合作”的序幕。2012年在华沙召开的首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正式开启了“16+1合作”进程。时至今日,“16+1合作”已经顺利走过5年的历程。5年来,在领导人会晤的引领下,“16+1合作”力度不断加大,机制日趋成熟,各领域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此次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与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等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中东欧地区已渐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标杆,为“一带一路”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美联社报道称,李克强在会晤时强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愈加密切的合作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一部分,这将令欧亚大陆两端联系更加紧密。

  美联社还报道说,李克强表示,“16+1合作”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作为基础,这样的合作为全球化扩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更能适应每个国家的国情提供了可能。

  法新社说,此次会晤前,中东欧16国已从中国投资中获益颇丰,但布鲁塞尔和西欧对中国在中东欧影响力增加感到担忧,李克强27日则表示欧盟没有担心的必要,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是开放和透明的。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指出,中东欧16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欧洲如今面临很大的挑战,不能自我封锁,中东欧16国和中国的合作是个机遇,已成为欧中合作的重要机制。

  克罗地亚电讯网则援引克罗地亚总理的评价说,“16+1”是一个良好的高质量合作框架,是加强克中经济合作的良机。

  “16+1”之所以能快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标杆,与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较低的市场风险、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密切相关。

  从区位优势看,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中东欧国家是欧洲的“东大门”,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目标区域。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出发,经过中东欧地区到达到西欧,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港口出发,经由海上到达欧洲,中东欧国家都是必经之路。可见,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起着战略区域性支点的作用。这也是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出实现“16+1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对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市场风险看,中东欧国家是“带路”沿线国家中市场风险相对较低的地区之一。从政治层面看,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没有领土和领海纠纷;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和对立较少。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欧国家属于原苏东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与中国在历史上有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经验。从经济层面看,中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加入了欧盟,有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且欧洲一体化对中东欧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能够降低中国在这些地区投资的风险成本。可见,无论是政治形态还是经济形态安全系数看,中东欧地区都相对较高。

  从市场需求看,中东欧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市场需求广阔。自20世纪80年代和9O年代以来,中东欧国家经过改革和转型,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视为本国的主要战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加入欧盟的过程之后,重新考虑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搭上中国经济“快车”,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成为该地区跨区域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经承接了来自西欧的中高端制造业,成为欧洲的中高端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而我国目前主要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当中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求为中国提供了有力合作市场。同时,中东欧地区基础设施需要升级改造,恰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的目标相一致,中国可以向它们提供技术与融资能力。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看,“16+1合作”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合作理念,以战略对接的方式进行项目的规划和推进。“16+1合作”充分考虑了参与国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制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发表了6份成果文件,在经贸、地方、农业、卫生、旅游等领域搭建起20多个机制化交流平台,提出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合作”等多个重大倡议,推出200多项具体举措,为“16+1合作”描绘了蓝图、打牢了基础。可见,“16+1合作”的目标是充分建立在17个参与国各自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这也是“16+1合作”能够不断前行的现实原因。

  总之,“16+1合作”在17个参与国的共同努力下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本次会晤期间,中国与多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相信,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将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涵,提升合作规模和水平,以推动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努力把“16+1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上最耀眼的明珠。

  “16+1合作”,务实是关键。其中,以产能合作为抓手是重要的切入点和抓手。5年来,双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国企业承建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已完工;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和E763高速公路、马其顿两条高速公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总体进展顺利;中欧陆海快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即将于月底开工;涉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三海港区合作”正在积极推进。

  亚欧之间运输通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6000列,中国与波兰、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先后开通直航,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不断提升。

  这些项目或使用中国装备,或动用中国资本,或运用中国技术,或采用中国方案,或吸纳中国服务,或设定中国标准,成为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中东欧国家人民福祉、推动“16+1合作”稳步健康发展的经典案例。

  需求互补是“16+1”框架下产能领域合作发展的基础。中东欧16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近年来成功应对欧债危机冲击,实现了3%以上的增长,是欧洲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2015年中东欧国家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为4%、33%和63%。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农业比较小型化和分散化、工业有基础、服务业较发达;本土民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尤其是欧盟产业链动态重塑过程中往往居于中低端,当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跨区域规模化整合有待提升。

  此外,中东欧地区部分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面临升级改造,受制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市场需求尚未满足。

  这些状况,与经济实力雄厚、制造优势和配套能力领先世界、储蓄水平全球最高、与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中国,形成互补。

  中东欧国家地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区,是欧亚交流与合作的纽带。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16+1合作”机制,中国正在打通通往中亚与中东欧直至西欧的大通道,实现互联互通;而中东欧国家在融入欧盟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向东发展。双方战略上的契合与对接是“16+1”产能合作的坚实基础。

  同时,“16+1”产能合作不是要另起炉灶、分裂欧洲,而是将中东欧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的承接带,成为中国与欧洲关系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共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注入新活力。

  客观上,“16+1”产能合作有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缩小欧洲国家间发展的差距,帮助中东欧国家更好融入欧洲,加强欧盟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世界银行2017年11月30日发布的《西巴尔干恢复发展和繁荣报告》认为,如果波黑、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西巴尔干国家经济以1995年至2015年间的平均增速发展,需要60年的时间才能赶上欧盟水平,但通过改革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使西巴国家经济增速提高至5%的平均水平,上述国家可以在20年内赶上欧盟水平。

  长期以来,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欧盟资金。2007~2015年,欧盟对中东欧11个成员国合计提供1759亿欧元资金,波兰(38.2%)、捷克(15.0%)、匈牙利(14.2%)、罗马尼亚(10.8%)等国的份额较多,成为欧盟资金援助的主要受益国。

  目前,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累计存量超过80亿美元,是对欧盟资金的重要补充。

  “16+1合作”透明、开放、包容,同中欧合作大局同步并举,致力于实现中国、中东欧国家和欧盟三方共赢,走出了一条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务实合作新模式。

  欧盟作为观察员已参与“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项机制性活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作为长期参与东欧国家开发融资的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16+1”会晤,与丝路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融资项目合作。开放包容的“16+1合作”有可能吸引更多欧洲国家和银行作为观察员加入,共同投身于“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新愿景的建设中。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稳固、务实、灵活的制度保障。

  5年来,“16+1合作”制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搭建起20多个机制化交流平台,规划出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合作”等重大项目,推出200多项具体举措,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金融、教育、旅游、人文等领域合作均呈现快速增长。

  “16+1合作”还就“一带一路”与欧洲发展规划、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16+1合作”与中欧合作“三个对接”达成重要共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中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层次合作机制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一大亮点。在“16+1合作”机制下,中国和中东欧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定期召开16+1高层论坛。与此同时,建立经贸、部长级会谈机制,设立了相对固定的机构,如合作秘书处、投资秘书处、国家协调员会议、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等,在“16+1合作”大的框架下形成了政府间不同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

  “16+1”平台还充分挖掘地方和具体领域交流“短平快”优势,形成中国-中东欧国家省州长联合会、发展智库研讨会等合作平台,多维度的互动机制已经成型。同时,还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等民间合作机制。

  中国积极发挥政策银行、发展基金和市场机构的作用,对接中东欧金融体系。多家中资银行在中东欧国家设立分行,从事存、贷款以及人民币清算等业务;中匈两国实现本币互换;匈牙利和波兰两国均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将贷款20亿欧元设立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中国-中东欧基金二期也筹措了10亿美元资金;布达佩斯纲要还提出扩大银行准入、欢迎金融监管合作的设想,为中东欧项目融资提供更多工具及制度保障。这些成果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在资金层面获得保障,产能合作更有基础。

  然而,自"16+1合作"机制产生之后,来自欧盟机构或一些成员国的疑虑一直存在。欧洲对于"16+1"合作的疑虑来自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他们担心中国分化欧洲。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曾公开表示称中国"应当坚持一个欧洲原则,而不是试图分裂我们"。经济上,他们担心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违反欧盟在公共采购、环境影响评估和技术标准等领域的法规。一些欧盟老成员国担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会影响其在中东欧国家的商业利益。

  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欧盟对于“16+1”合作的质疑,又应该如何的更好地应对这种质疑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据此采访了国内外三位知名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用共赢化解欧洲的“势力范围”思维

  从长期角度看,欧盟在冷战之后一直是呈扩张的态势。从原始成员国的六个到冷战刚结束的二十五个,这种扩张表现出一种经济的规律。从历史上看,从煤钢共同体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市场化的机制改革,就使得它可以更加广泛、有效地使用资源,所以它也需要更大的市场。而我们在讲市场自由的时候,不是完全的自由,每一个市场都有它自己的规则,在这点上,欧盟市场的规则和其他地区又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同其打交道时,就要去寻找这种市场经济的共同点,并把其他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谈判磋商的手段来进行磨合和解决。

  我们发展“一带一路”也是为了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平衡,向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中国东西部平衡的过程,所以其目标是使得更多的人受益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更多的资源带入整个的发展洪流中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得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参与到发展的进程中来。

  在中国看来,欧洲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另一端,更是可以为整个一带一路倡议注入知识、注入活力、注入资源的。当前,欧洲的一些人的确保持着传统思维模式,认为这是一种“势力范围”的操作,而这并不是中国现在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讲求共赢,这可能会使得双方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能保证双方都能是“赢的”。在这里,就体现出了联通与共同性来,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规则与逻辑,而这个规则是和以往西方经济学书本上的不同。所以应对起来需要我们继续去说和做,通过实践把“命运共同体”变成现实。事实上,矛盾无处不在。但中国一直是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我们和中东欧的合作不是撇开西方,撇开欧盟。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大框架与背景还是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合作。中国和中东欧合作就是把中国与欧盟合作中的各个具体框架充实起来。中东欧国家离我们更近,与我们普遍建交时间也更早,能实践的应该就先去做实起来。所以说,理解是最重要的,误解是要避免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与中东欧的合作也应纳入西欧国家参与

  实际上,无论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还是欧洲投资银行,他们的贷款利率都比我们低一些,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贷款之前的审查存在歧视性安排,条件过多,过于政治化,也是许多中东欧国家不愿意接受的,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入时没有这些苛刻的政治条件。总的来说,现在双方各有所长。不过目前中国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典型就是私营资本进入很少,基本上是以国家驱动和导向的,这点更容易引起欧洲的怀疑,比如我们的国企进入中东欧地区后,在金融工具的使用上就较为缺乏市场化。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国-中东欧16+1的透明度,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此问题上的沟通渠道应该是畅通的。中国和中东欧的合作也应该纳入更多的西欧国家参与,开展三方合作,而不是排他性合作,形成一种良性合作的意愿。未来中国在中东欧国家应该多开展一些中国欧盟互补性的合作,而不是开展那些中国与欧盟方面容易展开竞争的合作,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中东欧国家从中加杠杆。

  前南联盟外交部长、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平等世界”论坛主席日瓦丁•约万诺维奇(Zivadin Jovanovic):欧洲的平衡发展只会有助一体化

  我不排除中国和欧盟之间存在一些误解的可能,但我们需要面对现实。现实是16+1合作中的中东欧国家相比于西欧国家更为迫切需要现代化的发展,尤其在能源、基础建设和工作方面。目前来看,欧盟现有的形式并没有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们用更多的力量来带动这一区域的平衡发展。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现在中东欧国家中的11个欧盟成员国,已经有2500万人成为了欧盟内部的移民向西欧国家转移,这就为未来提供了机遇,将16+1的模式真正打造成为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要说明的是,带动欧洲各区域之间平衡发展不会有助于分裂,而是有助于一体化。我们不应该去相信中国会去主动伤害欧盟——这一中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的利益。未来我期待中国和欧盟以及各成员国之间的对话机制能够消除这些误解,更有效的推动16+1的合作,而合作本身也应该做到科学、透明和标准化,消除可能带来不公平的因素。

  欧盟多元一体,本身就是复杂的行为体,无论是南欧、北欧、西欧与中东欧,其成员国的关切点与利益并不一致。多重危机冲击下的欧盟得以幸存是个奇迹。中国无意分化欧洲,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内部的分化日渐明显,无论是难民危机的应对还是国内政治发展,欧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龃龉不断。尽管一些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使欧盟忧心忡忡,但这些国家明确表示无意脱离欧盟。欧盟扩大后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但是观念、制度的差异犹存,欧洲形成新的铁幕之说言过其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关系并不会对中东欧国家的对欧政策产生影响,因为中东欧国家内部不同党派的欧洲理念和欧洲政策不尽相同。"16+1"合作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这对欧洲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弊。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出自双方的需要,不会改变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优先重点即欧盟,称中东欧国家转向中国言过其实。欧盟扩大后,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新成员国实现赶超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外部的经济伙伴。中国的发展对中东欧国家是机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16+1合作"有助于整个欧洲的平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16+1合作"机制为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提供了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中东欧国家的项目不会违反相关国家的法规,在欧盟成员国的项目不会绕开欧盟的法规。近日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启动公开招标即是明证。

  来自布鲁塞尔和柏林对"16+1合作"的疑虑纯属多虑。2007-2015年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共获得欧盟基金1758亿欧元,而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累计投资只有90亿美元。2016年中欧贸易额为5470亿美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为587亿美元,仅占中欧贸易额的10.7%。由此可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尚有发展的潜力。来自欧盟和个别老成员国对"16+1合作"的多虑反映了多重危机背景下欧洲的越来越不自信。

  "16+1合作"的形成只有五年,对于他人的议论甚至非议姑妄听之,不必在意,进一步推动"16+1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务实合作,使之造福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民才是正道。

  欧洲一体化面临深层次的困境,即一体化市场和主权分裂的状况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欧洲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英国脱欧、加泰罗尼亚独立风波、“多速欧洲”无法取得共识、一体化的火车头德国陷入组阁危机,欧洲应以什么样的路径继续推进一体化进程,欧洲还在苦苦探索。

  “‘16+1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完全可以为构建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作出应有贡献。”早在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集体会见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时,就曾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指出方向。

  “16+1合作”实施5年多来,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受益。V4四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在欧盟内部排名领先,“16+1合作”框架下的一些合作项目为塞尔维亚、马其顿等巴尔干国家带来了众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人民的获得感。正如罗马国际事务学院东亚研究主任尼古拉·卡萨里尼所表示的:“欧盟成员应该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更多讨论的应该是如何面对和与中国相处,而不是如何封堵。目前世界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应该抛弃过时的思维。我们应该讨论如何接受中国,而不应再先考虑对方是来自华盛顿还是北京。”

  实际上,与“16+1合作”的宗旨一样,不管是“多速欧洲”,还是马克龙与德国的“重塑欧洲一体化”改革计划,都是为了促进欧洲经济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目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中东欧不仅是欧洲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需要欧盟,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是破解欧洲一体化困境的一个可选方案,“16+1合作”不是在分裂欧洲,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是对一个团结的欧盟、繁荣的欧洲、稳定的欧元的坚定支持。

  根据新华社、 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国是直通车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1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