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首档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的演技综艺节目,《声临其境》每期邀请包括演员、配音演员在内的四位嘉宾同台竞声。通过台词功底、配音实力和互动搭档的比拼,由现场观众选出当期的“声音之王”。(视觉中国/图)
除了把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台词好的演员有一种剧本破译能力。
“有些演员一张口,人物关系准确,有画面感并且带来想象力。”
《声临其境》是湖南卫视在2018年1月推出的一档考验演员配音的综艺节目。节目灵感来自总导演徐晴在2017年4月的一次尝试——她和团队邀请《三国演义》配音班底到一场晚会上朗读。节目播出后,两个桥段在网上流传颇广,一个月后还不时上热搜,这让徐晴很吃惊,配音竟有如此魅力。他们也了解到,配音的观众基础,与近年游戏、广播剧、小咖秀以及IP剧配音市场的红火有关。
节目真正成型在2017年12月,经过反复打磨、论证,最后确定了节目的三个环节:为经典影视片段配音、挑战绕口台词、合作一出声音舞台剧。
为了给演员挑选配音片段,节目组从十几个作品中筛选出3个备选,既要兼顾口型难度、表现力度和台词的艺术性,还要考虑作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为确保专业性,节目组特邀迪士尼御用配音团队“领声”一同合作。
参与节目的演员常常提前一两天才能确定行程,前后准备时间不足一天。除了选片要符合演员的调性,节目组也常接到来自演员的挑战,甚至有演员主动要求提高难度。
节目上线后,豆瓣评分8.7,收视率持续走高。同样属于演技综艺类节目,《声临其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与《演员的诞生》作比较。有业内专家如此形容两者的区别,“如果说《演员的诞生》是给演员一个宽阔空间,《声临其境》则是看演员在针尖上表演。”
好的配音是演出来的
节目开录的前两个小时,演员娄艺潇赶到演播厅,练习为她准备的几个配音片段。其中一场戏是《芈月传》里的孙俪面对众多官兵,大喊“将士们!”娄艺潇练了一遍,声音撒不开。领声团队负责人、配音指导老师狄菲菲建议她站起来,模仿剧中的动作——两手平摊,怒视四方。“要找到皇后的感觉,你的动作都能影响到声音,好的配音一定是演出来的。”狄菲菲对她说。
演员在片场见到千军万马,气势容易出来。在静悄悄的录音棚里真正做到“声临其境”并不容易。
宁静配《功夫》里的包租婆时,狄菲菲找了一个烟蒂让她叼上,声音里才有了包租婆的浑不吝。翟天临配《疯狂的石头》里的黄渤被困井底,狄菲菲让他佝偻着身子说话。这样的方法可追溯到译制片时代,老一辈配音演员童自荣为了配好《佐罗》,进棚时特意穿上皮靴。“穿上皮鞋你就挺拔、自信,声音质感就会不一样。”狄菲菲说。
配音也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刘婉玲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声临其境》点评嘉宾。教台词课二十多年的她坦言,声与形构成演员的基本素质,重要性各占一半。从老人到小孩,清纯或毒辣,首先得让声音靠近角色。“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戏剧学院的教学分六个阶段,从不同的发音、吐字、气息再到贯口、对白和独白。最初两年教技艺,后面就靠个人练习。
平时见到喜欢的声音,娄艺潇都会试着去模仿。《声临其境》的嘉宾张铁林也曾为了模仿孙悟空的声音,在家练习一个多月。另一嘉宾朱亚文在电视上看到精彩的独白段落,都会把声音关掉,倒回去,跟着演员的节奏说一遍。
刘婉玲认为,好的演员能迅速找准音域,练到学什么像什么。
在其中一期节目里,嘉宾朱亚文要模仿《亮剑》里的李幼斌。李幼斌的声音是“左嗓子”,相当于左右两个喇叭少一个,听起来像只有左边嗓子在发声。观众的反馈是,朱亚文学得太像了。朱亚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得益于跟李幼斌拍过两部戏,对他的声音控制状态十分留心。
演员配音需要短准备和长准备,在狄菲菲看来,在有限几分钟里为一个片段配音,考虑怎么设计、表现,这是短准备。短准备源于长准备,后者是演员多年来对事物的体验、思考,以及由此获得的艺术沉淀和审美。
除了把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台词好的演员有一种剧本破译能力,能破译原有文字中的密码,找最恰当的方式表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台词课老师、《声临其境》点评嘉宾李传缨感叹,“有些演员一张口,人物关系准确,有画面感并且带来想象力。”
他回忆起第三期朱亚文念“宝贝,乖,睡了吗?给你讲个故事”,短短一段话,让坐在现场的他浮想联翩。“你能感受到那个孩子特别幸福,可能是依在他怀里,或者孩子还有些调皮,不然不会说’乖’,人物关系也明朗,是父亲,而且你还可以加形容词了,慈父。”
李传缨会以肢体反应来解读演员配音的状态。他认为,身体动作是下意识的,骗不了人。每期节目尾声,演员们会走到台前,共同排一场大戏,投不投入一目了然。有些人声音很激动,身体却是安静的。手插口袋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再听声音,确实难以驾驭角色。
在最投入的表演中,身体往往能辅助表达。嘉宾赵立新在配《魂断蓝桥》罗伊求婚时,一只手在胸前紧握,并微微颤动。嘉宾孙强为《飞跃老人院》里的一个精神病老人配音时,虽然坐在轮椅上,身体却并不僵硬,随声音在晃动。
点评嘉宾、湖南卫视频道的丁文山也对孙强配音的精神病人印象深刻。他回忆起舞台上一个小细节,表演中一根棍子倒了,观众吓到了,台上的孙强也吓了一跳。“声音进入那种癫狂状态,似乎你侵犯到他,他就会杀死你。”
张铁林、陈建斌、唐国强、宁静在同一期节目中亮相,为观众上演了一出“帝王戏”,分别扮演乾隆、曹操、唐太宗、武则天。图为四位实力派演员接受观众投票。(视觉中国/图)
台词摸底
从立项到2017年12月26日开始录制只有二十来天,由于正是袁立与《演员的诞生》节目组纠纷新闻爆出之时,《声临其境》在邀请一些演员时得到的回复是,“你们不会也玩演员吧?”
“第一期太难,嘉宾不知道你把他们当什么,能来的都是真朋友。”徐晴苦涩地笑道。
但在演艺圈,哪些人有台词功底、适合上节目,徐晴和她的团队心里也有谱。之前,她做过一档表演系师生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就将中国各大戏剧学院和演员行当山头都拜了一遍。在他们看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四所学校的毕业生,都比较能钻研台词。其中,中戏出产“男神”,偏重舞台剧、话剧,对台本功底要求更高。北电“小花”多,偏重影视剧,台词修正比较多。
节目组也有来自外界的推荐名单——陈道明、姜文、葛优、张涵予、黄渤……都是圈内公认台词一流的演员,“请不请得来是一回事了”。
这份名单也符合配音导演姜广涛的预期。从业二十多年,他曾担任《风声》《琅琊榜》等热门电视剧的配音指导,在一方小小的录音棚,见过无数演员真实的台词水平。
在姜广涛印象里,有些人一进棚,就会下意识安静地说话,即使剧中环境是喧闹的。现场声音一放,聪明的演员马上能喊起来,有些人反复都不得要领。有些演员能很好地回忆起当初表演的节奏,有些则每一遍都不一样——“他心里就没谱。”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年轻男演员面对一支话筒,憋了三天仍然完全找不到演戏时的状态,最后还是找的配音。
技艺出众的演员远没有明星八卦受关注。比如,在演艺和配音圈有口皆碑的赵立新,徐晴引了一个揣测观众反应的段子,“一听这声音,哇,这是谁呀。等一出场,哇,这人到底是谁啊。”
当时,赵立新的一部新戏将在湖南卫视播出,他参演的《芳华》也在热映。湖南卫视总编室向徐晴推荐赵立新,“他就是一个戏骨吧。”
初见赵立新,他的各种“讲究”让徐晴印象深刻。原本第一期彩排在12月25日,但赵立新要过圣诞节,推到26日直接进入录制。节目组准备了一顶帽子,他也没戴。徐晴去化妆间探望,赵立新神情轻松地撂了一句:“一会儿台上见!”
赵立新先用英语配《功夫熊猫》,后面是一段长达2分钟不间断的台词秀。“我被彻底圈粉。”徐晴后来才知道,赵懂四国语言,三万多字的话剧台词,从不看提词器。
“赵立新在圈内称得上艺术家,做舞台剧,探讨哲学命题,但之前,观众都叫不出他的名字。”李传缨将原因归结为市场的浮躁,演艺圈热衷制造话题、塑造迎合大众审美的人设,忙着赚钱。
在这个舞台上,演员的真实水平暴露无遗。一位老演员被质疑驾驭不了角色的声音,像是来打酱油。有人被认为抓不住泼辣妇的神韵,也有人对话筒距离没有意识,人物间相隔20米,但他的声音却贴在话筒上。
几期下来,精明的编导们抓住了既保持流量、又保证质量的诀窍。邀请嘉宾时,他们既关注那些自带流量又有演技的明星,如潘粤明、周一围、翟天临等;也不忘那些流量不算高、演技突出、时常会带来惊喜的实力派,如赵立新、朱亚文等。对于如何识别嘉宾的台词功底,徐晴坦言看他们演过的戏就可以判断。“好演员都会为自己的作品配音。”
朱亚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之所以答应邀约,是因为节目在演员职业技能的保护之下,让人有安全感。
首期节目嘉宾赵立新在为《魂断蓝桥》《功夫熊猫》配音,因为出色的表现,被观众选为当期“声音之王”。除了在《功夫熊猫》里用英文配音外,在与新生班互动时,他还秀出俄、西、法、德四国语言,玩起了“快速问答”游戏。(节目组供图/图)
时代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
1月21日的录制现场,边江是四位嘉宾中唯一一位专业配音演员。最后一场大戏,他在地上躺了十分钟——他配音的角色在几段台词后被人枪杀。这10分钟里,他睁着眼睛,边听边想。那是最让他解脱的一段时间。
这是边江第一次从录音棚走向台前,因此不太能接住主持人抛来的梗,对在嘈杂的现场配音也很不适应,“录音棚很安静的”。最复杂的体验是,真要在台前演一段戏,他感到浑身不自在。“我们是用声音和内心演戏,真要调动肢体五官,好难,隔行如隔山。”短短十分钟里,他说了三次“好难”。
录制结束接受采访时,面对直杵过来的镜头,边江提醒说“退远些”。有媒体希望他能用角色里的声音拍个短片,他拒绝了,“这是别人的角色。”
这些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不适应,狄菲菲都看在眼里。“配音行业太多这样默默耕耘的人,光鲜属于别人,时代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作为国内最优秀的配音演员之一,她经历了从译制片时代的辉煌,到如今IP剧乱象丛生的时代轮转。
狄菲菲1987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直到2014年离开。1950年代成立的上译厂,曾有过一批与演员平起平坐的配音演员,诸如为《追捕》配音的邱岳峰、为《佐罗》配音的童自荣等,他们都来自国内顶尖的戏剧学院和文工团。
在国门初开的1970、1980年代,《虎口脱险》《茜茜公主》等一大批译制电影的出现,满足了一代人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整个时代对译制片都充满饥渴,样板戏、电影和书都捕捉不到爱情这类元素。”
狄菲菲回忆起当年为一部译制片配音的制作流程:先由厂长开会,阐述剧情;翻译后,厂长和配音导演对台词,口型员开始抠口型;正式配音前,厂长给配音演员讲影片的历史背景,配音导演讲人物角色,直到演员把人物吃透、还魂。“现在去看英文原版,很多和配音神似。”
市场经济兴起后,录像厅、地方台尽管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影视剧,但也不乏制作精良的经典,配音市场得以延续过一段时间。到了1990年代,译制片每况愈下,观众更愿意听原声。
1993年,上戏毕业后,李传缨成了自由职业者,有一半收入来自配音。他非常了解配音演员的处境——不隶属于任何文工团、任何组织机构,也没有固定收入。李传缨从群杂配起,见过配音行当最原始的模样,片子传来都是无声的,台词全靠场记现场手记,记漏之处就只能靠解读演员的唇语。
同处一个时期的孙悦斌毕业于中戏表演系,给当时的大制作《唐明皇》、《武则天》等电视剧都配过音。在录音棚里,孙悦斌间接见证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的辉煌——演员演戏都带着范儿,有一种独特气质;配音也同样具有时代特色,“注重戏剧性,讲究舞台气,比如一个太子,口气肯定要有贵族的典雅。”
当年的配音演员多是演员出身,或学过表演,诸如张涵予、周杰等人都曾当过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每况愈下。知情人士算了一笔账,1990年代,配音演员的工资是以团队计算,比如一部剧十人配,每集一共分四千多元。如今,计算方法未改变,这个数字是七千多元。
在行业里浸淫近三十年,孙悦斌发现这个行业最吊诡的逻辑是,除了译制片时代,配音演员很少署名,这也是社会容易忽视和遗忘他们的原因之一。“因为所有非演员自己配音的影视作品,演员不能拿去参与国内各大奖项评选。”
扎堆配音的IP剧时代
在邀请的嘉宾名单里,徐晴发现被称作年轻人的是郑恺、娄艺潇、马思纯这类演员。对于更年轻的IP剧主角,徐晴并不排斥,“但人家没档期啊。”因为对台词功底有要求,她调侃,“邀请也不一定来。”
IP剧里的明星,边江很熟悉。他配过的角色从《古剑奇谭》到《何以笙箫默》,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随着电视剧热播,他带着偶像剧男主光环的声音渐渐被识别出,本人也开始走向台前。
IP剧捧红一批明星的同时,也带出了一批配音演员,到后来总绕不开这些名字,季冠霖、乔诗语、刘露、姜广涛、张杰……有时他们在同一部出现,有时是同时段,到后来网友感叹,“太腻了”“听《三生三世》里白浅配音,总能感到扑面而来的一股甄嬛风”。
国外影视剧如果不采用同期声,就会由演员自己配音。曾为《宫锁珠帘》《幻城》等剧配过音的姜广涛感叹,扎堆配音是中国影视圈最特别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拍摄现场收音不现实,“一拍古装戏那边是打桩机,咚咚咚,汽车喇叭一直响,根本没法收”。另一方面,当红明星档期难调,有些人的台词功底又捉襟见肘。江湖上流传许多故事,比如用12345代替台词,一首诗本来是12/345,硬断成123/45。也有从1念到20还没停,超过台词一半。姜广涛认为,热钱进入影视行业,使得门槛降低,整个行业逐利性增加。
在孙悦斌印象里,扎堆配音始于2011年后。“也可以说是明星经济开始时对流量的追求,以及各种网剧的泛滥。”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姜广涛如此调侃当下的配音行业。但他也能理解年轻演员的处境,被经纪公司、资本推着往前走。很多人都想提高演技,但通告接不停。
朱亚文坦言在片场并没见到过数字先生或小姐,他的作品多是自己配音,也很少听见有明星因为档期问题不去配音。
姜广涛深知其中奥秘,“演员也会看剧组、导演。除特殊情况,对于好的作品,演员大多选择自己配音,他们懂得投入产出比。”
第一期播出时,徐晴一直盯着实时收视曲线。在赵立新表演2分钟台词秀时,曲线突然下跌。她心想垮了,这段赌输了,观众还是认脸、认流量。没想到几分钟后,数据慢慢回升。后来,赵立新三个字竟然上了网络热搜。
来源:南方周末 |